摘要:
本文以宇宙全息论为基点,从人的本质出发,审视教育中最根本的现象和问题,对教育的本质作了细
致入微的分析和研究,得出教育的本质是使个体社会化、主体化和个性化,三者是三位一体的全息关系。
关键词:全息;社会化;主体化;个性化
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风起云涌:教育理论的研究文献可谓汗牛充栋,教育实践的探索也是此起彼伏
,一派“万紫千红总是春”的热闹景象。但是,对于教育的最根本的问题——教育的本质,仍然见仁见智
,多有歧见。不可否认,对教育本质的认识是清晰还是模糊,是深刻还是肤浅,必将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理
论导向,对当前的教育改革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文试图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和社会个体的成长史两
方面审视其中的教育现象,运用“宇宙全息统一论”的思想,力求透过现象概括出教育的本质,为异彩纷
呈的教育改革献上一朵小花。
一
人是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
一种人类特有的活动。当然,教育的出发点也是人,即教育人培养人,其归宿也是人,即使人成为人,具
有人的特点、人的本质。换而言之,教育就是使仅仅具有人的生理特点的人形动物——婴儿,逐渐成为具
有人性的、具有人的本质的人。这是教育最基本的含义。所以,对人的本质的认识是研究教育本质的立足
点。那么,人的本质是什么呢?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有一个关于人的本质的经典性论述,
即“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⑴
“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就其总体性质而言,它既是现实的空间关系,包括生产关系、政治关系、
伦理道德关系、血缘关系等等;又是历史的时间关系,即世世代代之间的历史承续关系。而且,这种现实
性和历史性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是交织缠绕在一起的,分不清你我,辨不明黑白。现实是历史的延续、积
淀和整合,历史是现实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历史虽然已经终结,但仍然通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累积
和沉淀,继续活跃在现实生活之中;现实又在不断发展着,经历曲折和迂回,突变和涅磐,螺旋式地升腾
着,时时刻刻又成为新的历史。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各种因素相互作用,详加梳理便呈现出两条线索:一
条是由存在到思维: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另一条是由思维到存在:意识形态→上层
建筑→生产关系→生产力。这两条线的地位是平等的,即存在和思维的关系是双向的,交织在一起的。如
果相互连接的两条线被割裂开,孤立的第一条线就成了“经济决定论”或“历史决定论”,孤立的第二条
线就成了“唯意志论”或“历史唯心论”。那么,这两条线是通过什么又是怎样连接起来的呢?是“现实
的历史的人”作为两条线的中介,人是这两条线的最终出发点和归宿。生产力本质上是人类中每个人的现
实能力的有机综合。作为“劳动对象”的自然界一经人类的实践活动就打下了人类意志的烙印,是“人化
”了的自然界。以生产工具为主的生产资料则是人的能力和智力的物化。这就是说,生产力中物的要素是
离不开人的,是由人创造的。而“意识形态”也是人类中所有人的意识的综合表现,它是人的意志、感情
、思想和精神,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依赖于客观世界并随之变化发展。这样,通过人这两条线就连成了
一个圆圈。由此可见,这两条线的起点和终点是离不开人的,都存在着朝对方转化的趋势。
人类社会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建构起来的。社会是现实的历史的社会,而以“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为本质的人,也必然是现实的历史的人。任何一个现实的具体的人都存在于现实的具体的社会中,存在于
现实的具体的社会关系之中。要正确理解人的本质,就必须按照普遍联系原理的要求,把人放在整个社会
中,放在种种繁杂的社会关系中来理解,从人和自然、人和社会以及人和社会中其他人的普遍联系中把握
人的本质 。脱离了具体的社会关系,人就没有需要、欲望,就没有情感、意志,就没有了自我意识,人
也就成了一个抽象的概念,成了不食人间烟火的神。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并不是就直接表现为林林总总的社会关系及其简单的相加之和
,而是把各种社会关系整合、抽象、提炼而成的一种主体意义上的概念。在实践活动中,人必须把自己与
他物区别开来,意识到自已是意识者,是活动的发出者,这样才会有人的认识活动、实践活动。当人把自
己从自然界中提升出来变为主体时,自然物就变成了“为人存在”的客体。主体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具在
层次性,它既可以指整个人类,也可以指某个国家、某个民族、某个团体,也可以指某个个体。个体主体
的认识水平是人类主体认识水平的一个缩影,这两个水平是相关的,全息的。这是因为人类主体的认识是
通过个体主体的认识表现出来的,是所有个体主体认识的综合反映;另一方面,个体主体的认识必然受到
自身生理和心理条件的限制(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条件也与个体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息息相关),必
然受到主体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阶级地位、活动范围和知识水平等方面的影响。个体主体的认识一方面
表现了此主体在此历史阶段达到的认识水平,另一方面,又是对全人类主体历史认识成果的继承和发展。
不论是一个个体,还是整个人类,其主体性所能达到的高度,反映了他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所达到的高度,
也就决定了主体对客体实践活动的复杂程度,这显然也就决定了社会组织和社会关系的复杂程度。在这一
意义上,就不难理解“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人的本质的正确性、合理性。
作为个体主体,每一人都是一个具体的特殊的主体。由于地理环境、历史传统、生活习惯、知识修养
和文化素质、更重要的是社会实践的不同,每一个个体都具有不同于他人的精神世界,都有着自己独特的
个性。那么,个性的本质又是什么呢?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我这所以是我,是因为我具有我
的个性;你之所以是你,是因为你具有你的个性。那么,我的个性必然反映了我的本质,你的个性也必然
反映了你的本质。换而言之,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即个性肯定能反映这个人的本质,即个性的本质就是人的
本质,是这个人所处社会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种个性,就使得每个个体的实践活动各有特点,
从宏观上看就表现得千姿百态、缤纷多彩,也就使得整个人类的创造性认识丰富多彩。各种不同的认识、
观点之间相互砥砺整合,升华结晶形成人类文明和文化知识,推动着整个人类的认识不断发展。从微观上
看,在个体主体的实践活动中,个体不但改造了客体,而且自己的生理机制也不断得到改造,意识能力也
不断发生新的变化和提高。
总而言之,人的本质是人在使用工具改造世界的劳动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劳动过程不仅改变着人的生
理、心理结构,从而发展出人区别于生物的内在本质,同时使这一不断发展的内在本质对象化为生产工具
,对象化为人类所创造出的整个现实世界。人的内在本质和对象化世界是同步发展的,相互促进且相互制
约,是同一创造性劳动过程在内部和外部两方面的“双向建构”,它们包含着相同的信息,因此二者同构
全息。这是从横向上看。从纵向上看,个体作为实践的主体是与社会历史相联系的,个人中包含着历史和
社会,历史和社会也是由个体构成的。个体和历史社会也是一种同构的、全息的关系。胚胎学研究证明,
人的胚胎发育实际上是简略而又迅速地重演了生物的进化史。现代科学也已证明,人的一生就是人类发展
史的一个缩影,个体认识的发生过程也是人类认识史的一个缩影,是其简略而又迅速的重演。个体作为主
体不但力求从客体的本来面目去反映、认识客体,而且力求按主体自身的需要来改造客体。社会组织是按
照人的需要建构起来的,人有哪方面的需要,社会上就会产生相应的组织来满足这一需要。
人都要生活在社会中,并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和自然界、和其他人联系起来。同时,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使人把自己同客观世界区分开来,提升为有目的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主体。又由于主体处于不同的自
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就使得每一个主体的实践活动缤纷多彩,从而形成了每个人特有的个性。社会性、主
体性和个性都是人这所以为人的内在本质,三者都反映了这一本质的不同侧面。社会性侧重于人和社会环
境、和其他人的关系;主体性侧重于每个人所共有的普遍性;个性侧重于每个人所独具的特殊性。但从包
含的全部信息上看,社会性、主体性和个性都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都包含着人的本质的全部信息
,三者是三位一体的,是全息的。
二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具有社会性的,初生儿只是一个生物实体,只具有自然属性。以后通过一定的社会
活动和社会交往,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才逐渐具有了社会性。在这一过程中,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且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广泛而深远,其作用越来越突显而重要。
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史中,人类取得的每一个点滴进步和由此升华成的文化知识都浓缩着一段曲折
而苦涩的历史。所谓教育,就是使这些人类文明的结晶逐渐变成个体的再认识,使人类已认识的宇宙图景
在个体中逐渐再现出来,丰富起来,从而使个体随着生理发育的成熟而迅速地实现心理成熟和精神成熟。
这一过程是个体遵循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