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理论研究

高考改革为减负带来正能量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5-4-15 点击数:2311

李木洲

今年高校自主招生工作陆续实施,着实忙煞考生,减负再次引人关注。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目标,为科学减负提供了政策机遇,即分类考试可转化为分类施压

  随着部分省市高校自主招生录取改革试点方案的出台,今年的高校自主招生工作陆续实施,着实忙煞考生,有地方出现了因高校自主招生发论文可降分忙坏高三学生的现象。减负这个老题目,又进入了人们的新视野。

  减负一直是我国高考改革的重要动力和主要目的之一。自1964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克服中小学生负担过重现象和提高教育质量的报告》,到2010年国务院将建立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制度写入教育规划纲要,在半个多世纪里,减负被视为打破应试教育僵局和推进素质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成为国家重大教育议案及决策中的高频词汇。当前,在国家确定构建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新高考制度背景下,减负是一个不可回避的改革议题。

  减负本质

  对内减弱优于他人的意识,对外加强教育资源均衡化和物质社会高度发达化

 减负无疑是针对过重的学业负担和考试压力而言的。因此,正确理解减负,必须首先弄清过重的学业负担和考试压力是如何形成的。古代中国,人们求学的目的无非是通过科举考试走进官场,进而改变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也即读书科考入仕三部曲。如今的高考,自上世纪90年代末实行高校招生并轨改革后,由双包”(包学费、包分配)进入了双自”(自己交费、自主择业)时代,高考随之失去了瞬间改变个体命运的功能。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高考改变命运或者说读书改变命运的显著功能被弱化,以至于现今求学的目的大多变成了找个适才适性的工作而已,即演变为读书高考好工作的新三部曲。不过,尽管教育和考试在改变个体命运的表象方面发生了较大变化,但其本质功能并未衰退,即提升人的能力与素养进而影响人的发展方向与机会的功能没变,它依然是大多数国人通过公平竞争改变自身境遇或实现个人理想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教育资源和物质社会未达到高度发达的历史阶段,试图通过勤奋、刻苦与努力使自己在教育与考试成就方面优于他人,将长期主宰人们的教育意识和考试意识。因此,减负的本质对内是要减弱优于他人的意识,对外是要加强教育资源均衡化和物质社会高度发达化。然而,不管是对内还是对外,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都是难以实现或达到的。此外,还应看到的是,减负不等于去负,如同压力是人类发展的一种动力一样,减负也是一种社会常态。

  考试负担源自竞争

竞争激烈则负担沉重,竞争缓和则负担减轻

  从高考改革的指导思想来看,减负旨在转变应试教育,促进素质教育。然而,实践表明,通过科目设置、保送生、自主招生等改革试验,其成效也并不显著。究其原因主要有二:其一,高考性质使然。高考作为大规模教育选拔制度,属于淘汰性常模参照考试,而非检验能力水平是否达到某种程度的目标参照考试,其首要目的在于鉴别人才,为公正分配高等教育资源提供合法性依据。其二,社会文化使然。中国自古就有重视考试的传统,并且根深蒂固。如英国和香港采用同样的证书制,但因为固有的价值观无法改变,造成英国和香港考生压力的两重天。其实,即使在欧美国家,高考压力照样存在。有学者在考察美国高考后指出,那种认为在高等教育普及的美国,大学入学机会众多,而且因为强调综合素质,没有像中国那样惨烈的高考竞争压力。这实在是对美国社会竞争的极大误解。可见,有竞争就有压力,或可说,考试负担来源于竞争而非考试本身,竞争激烈则负担沉重,竞争缓和则负担减轻。

  此外,考试本身也是一种教育,适当的竞争是对考生意志、智慧、勇气和自信的一种磨砺。如同孟子所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它也是成才的要素之一。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教育学院)

本文共1页 

关闭窗口

上海市民办教育协会  版权所有 ©2012-2019  沪ICP备13044383号-1

地址:上海市凯旋路30号5号楼  邮箱:shmbjyxh@126.com  

联系人:吉老师 15221330827  邮编:200042

投稿邮箱:13501745136@163.com mbeduxgc@163.com

当前在线人数:10059;累计访问人数:62234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