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遗产保护是21世纪最重要的世界性文化命题。随着城市扩张,上海本土的非遗保护愈发受到关注。今天(3月27日),上海建桥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产业发展中心正式挂牌,这在上海民办高校中尚属首家。
民办高校跳出体制 显跨学科研究优势
据悉,建桥非遗中心由新闻传播学院讲师、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李柯任主任,以一批中青年研究学者为骨干,围绕历史维度还原性、非遗资源或项目本身、社会文化生态在地化、非遗资源或项目产业化四个方向,以跨学科、交叉学科、学科融合为基础的开展遗产保护与产业发展研究,服务上海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非遗保护是可以说是一门跨学科性、跨平台性极强的新兴学科。”李柯博士例数,在非遗保护过程中,民族学、社会学、民俗学、文学、史学、艺术学、文化产业管理、旅游管理等多领域牵涉其中,需要一个多元平台为研究护航。
据悉,沪上不少知名高校集合自身学术力量,已建立了非遗中心。李柯博士坦言,在基础学科的研究上,民办高校与传统高校之间还有差距,但他认为民办高校借体制之便更易联合多学科实现共同研究。“公办高校传统专业很强,不过有可能会导致非遗研究受制于资源和渠道,成为传统优势学科的附属品。”李柯解释,在拥有足够的主客观条件下,民办高校反而能跳出体制,实现多学科的融合研究。
近年来,上海建桥学院不断为转型应用技术型大学“招兵买马”,为非遗中心的成立提供温床。李柯认为与非遗保护部门、非遗产业直接对接,有利于推进应用技术型大学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对转型中的建桥学院是机遇。
保护与研究不对称 沪上高校积极行动
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正式施行,上海的非遗保护工作也有条不紊地进行中。上海建立了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体系,认定了179个市级代表性项目和539名代表性传承人,同时开展抢救性记录工程,出版了30余部非遗丛书,完成了29名国家级传承人的数字化采录工作。
而李柯博士认为,与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的如火如荼相比较,上海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开展的研究工作则多处于“零散作战”阶段。“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只见个体、不见团队的情况已经变成我们的共识了。”
据他介绍,除上海社会科学院设有集结本市学界、业界部分相关学术力量的民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以外,部属在沪高校与市属高校中,华东师范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其前身为中国民俗保护开发研究中心)成立最早,较成体系;上海师范大学依托其人文与传播学院、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音乐学院等院系的非遗研究力量随后成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中心;在民办高校中,由于缺乏条件,沪上此前尚无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学术机构或团队出现,上海建桥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产业发展中心的挂牌添补了这一空白。
(金寒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