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人物
朱永新,男,1958年生,江苏大丰人,现为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常委,苏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同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教育部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高等学校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理事会。先后求学于江苏师范学院、上海师范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日本上智大学访问学者。著有《我的教育理想》、《新教育之梦》等著作。著作大多收入十卷本《朱永新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另主编《当代日本教育丛书》《教育在线文库》等30余种,并主持《新世纪教育文库》的编选与出版工作。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曾多次主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及省级研究项目,并多次获奖。
主要原创理论
核心理念 |
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 |
五大观点 |
1,无限相信学生与教师的潜力;2,交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东西;3,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4,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5,让师生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 |
价值取向 |
追寻理想,超越自我;成长着,并快乐着;只要行动,就有收获。 |
七项行动 |
1,营造书香校园;2,师生共写随笔;3,聆听窗外声音;4,双语口才训练;5,建设数码社区;6,构筑理想课堂;7,优化家校合作(建设新父母学校) |
基本原则 |
1,实践性原则,强调操作;2,生成性原则;强调过程;3,发展性原则,强调创新;4,客观性原则,强调真实;5,公益性原则,强调开放。 |
四重境界 |
1,使实验成为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理想舞台;2,使实验成为学校提升教育品质的理想平台;3,通过实验使学校成为学生享受成长快乐的理想乐园;4,通过实验使学校成为“新教育共同体”的“精神家园”和共同成长的“理想村落”。 |
三大假设 |
1,“六加一行动”即“七项行动”是“教育共同体生活世界改造”的理想通道;2,理想的教育实验不仅会改变作为因变量的被试,而且会促成实验活动主体自身的不断提高和完善;3,随着“新教育实验”的不断推进,多元的、不同层级的教育共同体会在交往理性与交往道德上达成共识,会逐步形成这支团队所特有的科研机制与制度文化,进而形成自己特有的理论话语和实践范式,诞生“新教育学派”。 |
四大改变 |
1,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2,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3,改变学校的发展模式;4,改变传统的教育改革和教育科研范式。 |
十大领域 |
理想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以及理想的学校、教师、校长、学生、父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