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人物
朱小蔓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兼党委书记、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1947年底出生,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1988年获哲学硕士,1992年获教育学博士。在大学和科研单位从事教学、研究级管理工作三十二年,曾任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1992-1993年赴莫斯科大学哲学系访学,专攻道德哲学。
主要原创理论
朱小蔓在《情感教育论纲》中把个体与世界的关系分为五大系列,它们是:“人与自然”、“人与操作对象”、“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我”。情感教育即根据此五大系列构建自己的目标体系
人
与
自
然 |
1、爱护自然界中人以外的一切生物,尊重生命,保护自然资源,把人—生物和人—自然作为道德共同体而倾注关心、怜惜与爱的情感。2、欣赏自然界中优美、和谐与崇高的事物,培养与自然美好的一体感、协调感与眷念之情,反对对美好自然的破坏、掠夺与征服。3、有对自然界及其生物的感谢之心。 |
人
与
操
作
对
象 |
1、对操作对象的客观特征、固有秩序具有尊重甚至敬畏之情,从而在操作过程中严肃、认真、细致、不草率行事,不急功近利。2、培养对操作对象的认识、探索兴趣,直至进入专注、迷恋的情感状态。3、执著顽强地进行操作,欣赏人自身战胜困难的力量,对自我崇高感持审美态度。4、操作对象的多方面意义越来越需要人去挖掘,惟有发自内心的关注才能发挥足够的力量去把握和拥有存在的具体性、多样性,而不使客观对象变得贫乏和公式化。 |
人
与
他
人 |
1、保留和珍惜人类本性上与他人相关联的自然感受,有哲学家用“联系感”这一概念来表达它,认为它首先出现在婴幼儿时期。2、以正确的情感应答方式把人早期的依恋感、安全感和信赖感建立起来。3、学习识别、判断、体察他人的情绪、情感移入,有同感和同情心。4、尊重他人的权利,尊重他人的隐私权和内心世界。5、减少攻击心理,有仁慈、宽容和体谅之心,培养与人友好、合作共事的和谐、圆融和豁达的性情。6、善于识别、判断他人通过情绪、情感反映出来的对自己的需求、期望与评价,从而调整自己的态度与行为。7、对本人违背道德的行为有羞耻心,对伤害他人有内疚感。 |
人
与
社
会 |
1、热爱故乡、母校以及职业单位,培养集体(群体)荣誉感、亲和力和凝聚力。2、对集体委托的事有义务感、责任心、信守诺言,热情务实,并常常从为集体服务和履行职责中感受到生存的意义与乐趣。3、在处理人际关系中与社会事务时培养正直感、正义感,对社会公正抱有信念。4、增进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其他阶层、其他民族和其他个体的沟通与理解。5、关心政府决策,关心民族命运,关心祖国的利益与荣誉。6、关心世界和平,关心种族平等,关心人类公正。对民族内外、国家内外一切不合理、不公平的现象有正义之心、忧思之情。 |
人
与
自
我 |
1、善于识别、体察自己的情绪感受,学会合理、有度地控制情绪,对内在情感做出适宜的表达。2、热爱生活,享受生命,幽默、旷达、悠然而自得其乐。3、谦和、自知,自我评价符实,有现实感和胜任自如的愉悦感。4、学会控制由挫折引起的矛盾,善于调节现代生活造成的紧张感、压力感。5、自尊、自爱、自强、自立,核心是依靠自己的勤奋努力,以及与他人的相互学习和友好的合作而获得进步与成功。这种自我提高、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健康意识,有助于个人更少依赖别人,免受各种妒忌,增强自我适应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