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人物
李吉林,女,1938年5月生。特级教师。现任江苏省情境教育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委员。
李吉林老师从1978年开始情境教学的实践探索与研究,近30年来,在许多领域做出了富有开拓性和独创性的贡献,丰富和发展了我国当代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改革实践,创立了“情境教学”、“情境教育”和“情境课程”,构建了情境教育理论框架和操作体系,成为我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模式,被列为国家教育部向全国推广的八个科研项目之一,相关研究先后被列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八五”、“九五”、“十五”重点课题。
主要原创理论
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教育在线论坛 (http://bbs.eduol.cn/index.asp)
-- 新教育实验交流区 (http://bbs.eduol.cn/list.asp?boardid=7)
---- 发展之中的中国八大教育学派(供批评和探讨) (http://bbs.eduol.cn/dispbbs.asp?boardid=7&id=213978)
--------------------------------------------------------------------------------
-- 作者:张荣伟
-- 发布时间:2006-4-18 17:22:00
-- 发展之中的中国八大教育学派(供批评和探讨)
发展之中的中国八大教育学派
张荣伟
引言
为了探求基础教育变革与创新的可行路径,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大学教师以及科研院所的理论专家开始走进中小学校,组织开展了以行动研究为主旨的各类课题活动。在理论与实践互动的过程中,涌现出了一批探索性、创造性地研究现实问题和针对教育发展的特定领域而著书立说的专家学者,进而建构了一系列本土化的、具有独立见解的教育理论框架。进一步来说,伴随着专家学者由“书斋”走向“田野”这样一种科研范式的转型,集教育思想体系化、理论实践互动常规化、基地实验改革制度化三位一体的“教育科研共同体”初见端倪。随着这些科研共同体的自立、自为、自主和自觉,期待已久的当代中国教育学派已具雏形。
当然,这里并不否认,在其传统的意义上,不少学派都是局外人对局内人的称呼,被称为某一学派的那些人并不一定认同这样的称呼,甚至一开始也并没有创建学派的明确意图。但是,从更宽泛的意义上来看,学派可以用来界说某一学术共同体的奋斗目标、学术风格、话语方式、做事方法与基本主张,既为这一特定共同体所具有的基本范式。这恰是笔者所称谓的学派的基本意义。本文姑且依此为基本限定,在总结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在当今中国基础教育领域颇具有影响力的教育思想与主张做一综述,并命之为“发展之中的中国八大教育学派”,供批评和探讨。
正文
一、主体教育学派
主体教育思想缘起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是顾明远教授在《江苏教育》(1981年第10期)上提出了“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这一重要观点。之后,黄济、王策三、王道俊、郭文安等一批著名教授纷纷发表了关于主体教育的不同见解,为我国主体教育实验的深入开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与此同时,一些学校开始了确立、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教改实验。其中,由华中师范大学主持的“小学生主体性品质培养”实验(也称“学生主体性素质的建构”实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从1992年起,由北京师范大学裴娣娜教授领导,一些中青年教育专家、学者广泛参与,开始了全面、深入的主体教育实验研究。在实验层面上,该研究的主旨是解决人的现代化发展问题,即探索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发展以及中国人现代素质提高的现实路径。作为“八五”、“九五”和“十五”教育科学研究国家重点课题,该研究是一项理论探索、服务实践、培养教育专业研究人员三位一体,带有一定开拓性且层次较高的教育实验。该实验因其选题立论高,理论构思较完善,实验研究方法较合理,实验研究范围广以及研究队伍实力强而受到国内教育界的广泛关注。该研究依托由高校、科研单位、教育行政部门以及100余所中小学组建成的教育科研共同体,经过了实验准备、搜集资料、区域性发展和专题研究四个发展阶段,取得了以下主要认识成果:
一 |
界定了主体教育的基本概念和范畴,初步形成了由理论体系、实践体系和制度体系组成的主体教育理论分析框架。理论探讨的核心是对主体、主体性概念的界定。 |
二 |
开展了学校教育现代化基本问题研究。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典型调查以及召开学术研讨会,课题组集中探讨了我国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根本标志及基本特色。 |
三 |
进行了主体教育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建设。以人文与科学相结合的课程观为指导,课题组进行了“科学探究”课程设计与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
四 |
构建了主体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改革与发展性教学策略。关于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主要在教育观念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观念层面:重新界定了学习的本质以及确定体现学生发展的现代学习观;实践层面:主要是通过教与学的行为分析,研究学生,实施有效的发展性教学策略。发展性教学策略,表现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培养学生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作为一种教学策略,它提供给人们的是一种在一定理论框架指导下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包括主体参与、合作学习、差异发展、体验成功等四个发展性教学策略。 |
整体来看,主体教育主要是企图从哲学层面上解决人的构成问题,研究人的良好素质的全面构建。主体教育关于尊重学生主体性的思想,关于促进学生个性自由充分发展的思想以及关于发展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思想等,由于体现了现代社会发展的主题,体现了时代精神,使我国基础教育有了一个较高的目标定位。主体教育为我国的基础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价值观念,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框架以及促进青少年儿童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基本途径,并将对于形成新的教育观,确立新的教育体制、内容和方法等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生命·实践教育学派
作为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叶澜教授主持的“新基础教育理论及推广性、发展性研究”是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国家级重点课题。该课题是在1994-1999年“面向21世纪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取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所开展的延续性课题,1999年5月启动,2004年5月通过鉴定结题。其基本思想如下:
目
的 |
形成新的基础教育观和创新型学校。在《教育研究》2004年第2期上,叶澜教授又明确提出了“为‘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创建而努力”这一创建学派的明确目标。 |
三
层
三
新 |
三个“层面”:1,新基础教育理论研究;2,学校教育活动整体改革的设计;3,学校教育改革实践研究。
三个“更新”:1,基础教育观念系统的更新;2,学校教育日常活动方式的更新;3,师生学校生存方式的观念更新。 |
四
个
还
给 |
本文共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