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专家观点

杨群 陆晨:上海不缺创新,缺“颠覆性创新”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5-1-17 点击数:2011

未来,上海要建设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在此过程中,如何做好人才储备?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日前召开未来30年上海科技创新与人才战略专题研讨会,围绕储备创新驱动型人才的话题,与会者展开头脑风暴,提出了三条上海可以选择的创新人才发展路径。
  问题 上海不乏创业者,但务实保守
  支招 鼓励吸引颠覆性创业者
  能够获得巨大成功的科技创业企业是少数的,他们的共同点是通过科技创新,改变其所处的行业,甚至每个人的生活方式,比如苹果公司和阿里巴巴。未来,上海需要这样的颠覆性创新创业者,他们应该成为行业的领先者,创立科技创新的标杆企业,给创业者、投资人和整个社会带来回报、作出贡献。
  硅谷银行副总裁陈海刚教授指出,上海并不缺乏创业者,创业企业数量也不少,但是上海的创业者普遍比较务实,或者说有些保守,比较注重渐进的创新,较少有颠覆性创新。这也表现在,目前科技创新行业的热门创业领域,如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金融、智能硬件、清洁技术、生物制药等,上海较少有国内的领军创业企业。
  专家认为,缺乏具有颠覆性创新的旗舰创业企业,是上海目前的短板,长此以往,上海对于创业者、投资人的吸引力会下降。上海一定要鼓励和吸引那些敢于梦想、敢于去攻克大问题的创业者们,让他们当中产生下一个马云。陈海刚建议,上海要形成创业者是英雄的氛围,尊重创业者、拥抱创业者。
  问题 最低5%外籍人口,上海差得远
  支招 构建高级劳动力国际流
  在大力培养国内创新人才的同时,应该更积极、更主动、更开放地引进外国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
  上海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名誉所长沈荣华教授提出建议:要转变政府职能,人才引进的主体不仅仅是企事业等单位,而是政府;要继续完善外国人才引进体制机制,让海外人才来得了、待得住、用得好、流得动
  东华大学副校长俞建勇院士表示,创新城市的一个显性特征是人才国际化。他认为,上海应该有意识地构建形成高级劳动力国际流动模式。在纽约,有近800万人口来自世界各地100多个民族。关于国际性创新城市外籍人口比例,国际社会存在5%8%15%20%等不同说法。仅以最低5%计,1000万人口的城市需要有50万常住外籍人士,上海离这个标准差距很远。
  市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研究所人才(人力)资源研究室主任汪怿也强调,必须建立面向全球的开放策略,积极嵌入全球人才网络,用开放的气度发现、吸引优秀人才,开辟人才流入渠道。
  问题 科研实力弱于北京,制造业强
  支招 科创战略向生命科学倾斜
  研讨中,有专家认为,上海科研的整体实力弱于北京,但上海和长三角有着全国最好的制造业基础,上海要成为面向全球的科技创新中心,基于企业研发的价值链提升模式的科技创新路径更适合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宁越敏教授认为,上海要实施重点倾斜的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可把引领未来全球科技的生命科学作为重点发展领域。
  生命科学研究已成为全球科学界最为关注的领域,医疗及保健产业将成为未来最重要的行业。而上海具有较强的生命科学研究和医疗服务基础,包括中科院研究所、高校、医院,以及一批企业研发中心。生命科学产业的产业渗透力强,其自身包括生物科技组团、药品制造组图、医疗科技组图、医疗保健康体组团四大门类,而且与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材料、高端制造关系密切,有利于推动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生命、健康产业的发展也顺应了中国特别是上海老龄化的发展趋势。
  同济大学李光明教授强调,科技创新应能面对城市社会发展的挑战,因此,生命科学领域的科技创新,确实应该是未来上海关注的重点。

本文共1页 

关闭窗口

上海市民办教育协会  版权所有 ©2012-2019  沪ICP备13044383号-1

地址:上海市凯旋路30号5号楼  邮箱:shmbjyxh@126.com  

联系人:吉老师 15221330827  邮编:200042

投稿邮箱:13501745136@163.com mbeduxgc@163.com

当前在线人数:25870;累计访问人数:63013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