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理论研究

急需增强改变科技成果转化率过低的紧迫感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4-12-2 点击数:1922

任玉岭

    要搞好科技成果转化,除需要从认识、理念上突破既得利益藩篱,克服路径惯性之外,还需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严把科研立项关,确保科技成果的成熟度;二是严格成果的审定与管理,防止对非成果大量放行;三是研发工作要提倡合作精神,实行团队作战;四是研究院所应建立中间试验厂,使科技成果更贴近生产;五是大力推进风险资本,全力支持科技创新;六是借鉴身土不二口号,用国内市场支撑创新驱动。

  一、科技成果转化问题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

  我们再不能对科技成果转化率过低的问题沉默不语、麻木不仁了,也再不能无限宽容、置若罔闻了。

  国家启动科技创新驱动战略,并将其摆到战略的核心地位,其目的就是为了通过创新驱动,创造更多的科技成果并用于生产建设,以达到更好地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生产效率、做到节能减排、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实现强国富民的中国梦做贡献。

  迄今我国有科技人员3000万人,有从事科技研发的人员106万人,分别占到世界的第一位和第二位。我们的研发投入近年来每年都以两位数的增速快速增长,研发总投入已占到GDP总量的2%以上,这同中等发达国家对科技的投入基本相当。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推动下,我们每年至少有3万项科技成果问世,有7万项专利成果诞生。如此众多的科技成果,可喜可贺!从表面看,创新工作不可谓不热热闹闹,不可谓不政绩辉煌!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我国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仅有10%,比美国80%的转化率低70个百分点。这就是说,我们用了数以万亿计的资金换来的研发成果,有90%打了水漂。如此大比例的科技成果不能对我国的生产建设、企业进步发挥作用,实则是极大的浪费。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成由勤俭败由奢,面对科技成果90%不能转化的大问题,如果让其长期存在下去,也会不可避免毁掉我们的科技事业。

  最近,在调研中,无论走到哪里,大家都在伸手要钱,呼吁要加大科技投入。根据我国发展形势,不断加大投入是必要的,但在我看来,怎样想办法用好现有的资金,这才是符合中央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所谈的多想想困难群众,多想想贫困地方,多做些雪中送炭、急人之困的工作,少做些锦上添花、花上垒花的虚功,在科技界同样是适用的。

  因此,我们再不能对科技成果转化率过低的问题沉默不语、麻木不仁了,也再不能无限宽容、置若罔闻了。应该将其同创新驱动战略的核心地位联系起来,作为重大的政治问题予以研究和探讨,找出科技成果难以转化的根本原因,搞好对症下药,确保研发工作的有效运行和创新驱动战略的顺利实施。

  二、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根本问题,在于很多成果不是成果

  只有揪住改变成果不成熟或非成果充斥市场的牛鼻子,我们才能真正解决科技成果转化率过低的根本问题。

  现在社会上有一种重要的认识误区,那就是认为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是因为对成果转化投入过低和重视不足造成的。因此,一讲要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就是要加大推广投入,增设推广机构。再就是认为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是给研发人员让利不够,所以最近国务院出台了可以技术入股的政策性刺激。这在我最近收到的北京、上海、浙江、武汉等多所重点大学的改革方案中,凡涉及科技成果转化的篇章,都有同样反映。事实真的如此吗?加大了投入、扩大了刺激就一定能解决成果转化率极低的问题吗?绝对不是!

  在我看来,以上观点和思维虽有一定道理,但基本上属于误区。以我在大学研究机构、地方研究机构、部委研究机构和中国科学院研究机构从事研究的经历和在国家科委管理科技工作的深切体会,我认为当今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根本原因是众多的科研成果或是脱离了社会需求或是没能成为真正的成果所造成的。90%以上的科技成果不能转化为生产力的根本原因,除少数成果是因为缺乏实际需求而无人问津外,主要原因还在于这些成果没有达到可以向生产转化的成熟度,在于这些成果不是成果。在我向一些老科技工作者调查他们对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看法时,有位同为某部副部长及中国科学院院士的老科学工作者斩钉截铁地说,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归根结底是真正的成果过少造成的,也因为很多所谓的成果还不是成果。

  我们现在众多科技成果难以转化,并造成90%的科技成果打水漂,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些成果的不成熟。为此,我们在推进和解决科技成果转化率过低问题时,决不能就事论事,或按照面少了加水、水少了加面的办法来解决问题。在科技成果本身存在的问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的话,再怎么加大推广力度都将无济于事或难以真正解决问题。为此,必须从认识上走出成果乱象的误区,从实践上摆脱成果转化只治标不治本的邪路,只有揪住改变成果不成熟或非成果充斥市场的牛鼻子,我们才能真正解决科技成果转化率过低的根本问题,才能使创新驱动的战略落到实处。

  三、努力克服科技管理的路径惯性,方能创造出更多科技成果

  科学技术管理的顶层设计,一定要立足全局和科学发展,更好发挥科技对提升欠发达地区经济水平的威力和作用。

  研究和审视科技管理路径问题,并不是要否定过去的路径,而是要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原则下,检讨科技管理路径同新形势、新要求的不适应,查找影响真正科技成果形成的弊端和阻力。根据我的观察和调研,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路径惯性是很值得研究或是需要在前进的路上克服的。

  一是需要克服重跟踪模仿的路径惯性。改革开放之初,我们的生产技术处在全面落后的状态下,经历了一条拿来主义路径,这是必要的。在那个时间重引进、重跟踪是形势所迫,跟踪模仿的拿来主义做法不仅明显加速了我们的经济建设,也快速推进了我们的科技进步。但是,今天的形势不同了,如今我们的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科技实力都迈上了一个大的新台阶,这同前30年的基本情况有了很大改变,如果再不重视自主创新,总是跟在别人后面学步和模仿,那就永远不会缩小差距。按照现有的条件和实力,我们应该而且有理由树立攀世界科技高峰的自信心,创造引领世界潮流的新成果。为此,就一定要克服跟踪模仿的路径惯性,确保创新驱动顺利运行。

  二是需要克服以论文论英雄的路径惯性。多少年来,直至今天,不管走到哪个科研单位,一谈工作成绩,首先是发表了多少论文。尤其在职称评定上,完全以论文为依据。在改革开放初,中国因为长期封闭,缺乏对外交流,提出了重视论文发表,这不仅利于提升中国科技对世界的影响,而且有益于人才的造就和培养。但是,一种倾向掩盖了另一种倾向,对发表论文加以重视之后,又严重轻视了生产实践。在以论文论英雄的导向下,形成了科研与生产的两张皮,造成了90%的科技成果不能转化为生产力,这是急需改变的。

  三是需要克服锦上添花、花上垒花的路径惯性。在社会上浮躁之风盛行,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泛滥的影响下,科技战线也同样在资源配置上出现了锦上添花、花上垒花的畸形现象。科技管理工作突出重点是完全必要的,但往往是,一个项目好的时候,大家都来关心和支持,愿做花上垒花的人是随处可见的。这种锦上添花、花上垒花的做法,不仅严重浪费了科技资源,实际上也不利于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制约了更多成果的形成和出现。

  四是需要克服靠关系配置资源的路径惯性。在社会上升官靠关系、上学靠关系、就业靠关系、就医靠关系的大环境影响下,科研的立项与资源配置也被卷入了关系的漩涡。由此使得会跑部的就钱进,有关系的就有钱。如此,不仅导致了用钱上的浪费和腐败,也导致了广大科技人员对科研经费分配的怨气冲天。

  五是需要克服效率优先、轻视公平的路径惯性。改革开放前30年,注重效率优先,特别是在科技资源的配置上重效率,这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必须明确让少数人、少数地区先富起来,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共同致富,曾经的效率优先也是一样,最终还是为了社会公平。

  在人均收入已过6000美元的情况下,我国却还有2亿人没有走出世界银行界定的贫困线。我们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十分突出。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一定要重视创新驱动,重视科技能力的提升。实践经验告诉我们,经济的发展是与科技的水平相平行的,要改变发展的不平衡和地区差距过大问题,就一定要科技先行。根据2010年的统计,东部20%的省份汇集了中国35%的高校、40%的科研机构、50%的科研人员、60%的研发经费、70%的高技术企业、75%的技术交易,这说明科技支撑了东部20%省份的发展。但也同时表明中西部80%的地区滞后,与科技资源配置欠缺直接相关。在上述的要素中,60%的研发经费配置在20%的省份中,这是关键。为了统筹地区发展,解决欠发达地区的问题,就必须重视对科研经费配置的调整,改变过于集中在少数东部地区的现状。人才和成果是随着经费流动的,中西部科技经费上去了,人才就会聚集,成果就会增多,地区的经济才能提升。为此,科学技术管理的顶层设计,一定要立足全局和科学发展,更好发挥科技对提升欠发达地区经济水平的威力和作用,为统筹全局的发展和更好实现公平正义、共同富裕作出大贡献。

(中国经济时报)

本文共1页 

关闭窗口

上海市民办教育协会  版权所有 ©2012-2019  沪ICP备13044383号-1

地址:上海市凯旋路30号5号楼  邮箱:shmbjyxh@126.com  

联系人:吉老师 15221330827  邮编:200042

投稿邮箱:13501745136@163.com mbeduxgc@163.com

当前在线人数:6674;累计访问人数:62818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