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文汇报报道)9月20日,上海杉达学院校长、上海市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李进针对高考制度改革在《文汇报》发表文章:《双向选择倒逼大学办出特色》。全文如下:
对上海高考改革方案的认识把握和机会把握,可以从制度改革、先行先试、措施落位三个方面着眼和着手。
首先,上海高考方案是制度的深化改革,充分运用了高考指挥棒的正面作用,推行全面素质教育,实施公平综合选优。在具体操作上,就是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追求更高水平的公平。
上海高考方案的改革整体导向是十分清晰的:考试招生的选拔标准、方式发生了变革。这为具备综合素质和兴趣特长的学生创造了更多更合适的发展机会,也将最大限度地创造人才红利。
所谓更多、更合适的发展机会,就是基于学生学业水平、重视学生个性特长、瞄准学生发展潜能的入学深造途径。选择什么类型与层次的大学,理想和现实必须统一,适合的就是最好的。但,适合的必须是自主选择的,而不是被动筛漏的。
随着人才培养的重心、评价发生变革,中学教育内容和大学教育内容的改革与衔接,在学生综合素质拓展方面取得高度一致,体现在高考上,就是公平竞争、综合选优、多维评价、素质为重。遴选不再以单一的考试分数高低为区分度,不同类型高校也不再以相同的素质要求为录取依据,科目选择和综合素质评价没有优劣的区分,只是学生的能力倾向与兴趣特长的反映,也是中学教学特色和高校办学特色要求的反映。
其次,上海实施方案是改革的先行先试。先行先试就要把握先机、重点突破。中学教学如何改,大学教育如何“特”,学生学习如何变——必须跳出“唯分数论”和“应试教育”观念的束缚,早改早主动,先改先得益。
中学必须率先改革。高考科目不分文理,有利于学生打好学业基础,也有利于改变学生过度偏科和高考功利性选择的现象,但并不意味着不鼓励学生乐文喜理的兴趣倾向和特长取向。中学多学少考,减小死记硬背的负担,增加灵活学习的量,记录个性特长发展,形成综合素质积累。综合素质作为深造选拔的优先条件和逐渐加大的权重因素,是必然趋势。中学必须精心设计,构建适合的好教学、形成特色的好声望,增加选拔的多权重,引导学生由单一的、功利性选择转变为多维的、特长性选择。
大学必须深化改革。高考合并本科第一、第二招生批次,特别是探索学生多次选择、被多所高等学校录取的可行性,有利于学生理性选择和大学办出特色,但并不意味不鼓励学生追求名校。大学既是改革的利益方,又是改革的承接方,更是改革的推动者。增加高校和学生双向选择的机会是巨大的压力,倒逼大学办出特色,延续学生在中学时的机会选择。或者说,用高校综合改革的成果来衔接学生的选择和吸引学生的选择。不同定位的大学会有不同的生源要求以及素质期望,特别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因素,赋予学生在专业选择上更多的话语权。
再次,上海实施方案是措施的综合落位。高考改革的成效必须由具体措施综合地起作用,只有整体实施才能全方位地为学生成才创造更多的机会选择并导向全面素质教育。
学生总是期望选择一所向往的好学校、一个心仪的好专业,并有多次不同的选择机会。但学生的心理期望是需要引导的,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特长设计的解决方案更是需要指导的。
按唯一的、统一的选拔标准和方式,必定会有相当比例的学生不能满足自己的志愿,在实际成长过程中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在心理感受上成为高考的失败者。而根据不同类型层次高校的学业要求和素质要求,设定分类的选拔标准和评价方式,给予多次的选择机会,考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首要选择,选择的不断成功还会反推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
从选拔向度看,这次改革至少包括三项措施,加强了双向选择的力度。分别是:合并一二批次;不分文理科;自主选择学业考科目。
从选拔途径看,有两项措施增加了学生的选择机会和个性特长发展的权重,那就是春季招生和自主招生。
从选拔方式看,有两项措施形成了不同类型教育的自主选拔,那就是分类考试。如仅报考专科高职志愿的学生,无需参加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再如入学的多种渠道,既可以参加中高职贯通、中职-应用本科贯通等培养模式进入高等院校,也可通过普通高校招收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应届毕业生考试(三校生对口招生考试)进入高等院校,还可以通过高职高专自主招生等多种渠道进入高等院校。从公平保障看,有三项措施保障方案公平公正地实施,那就是:在制度上完善考试招生诚信和安全管理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公开公正的招生录取制度,招生政策、招生计划、实施过程和录取结果等信息公开透明;在机制上加强对考试内容的设计和评分管理,建立高中学生综合评价系统和监督机制,完整客观记录学生在高中成长的各种信息;在加分规范上取消体育、艺术等特长生加分项目,将高考加分的激励导向功能转移至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之中。
上海高考方案的推出,增加了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成长道路的机会,增强了学生根据自身特点理性选择学业和职业生涯的自觉性,中学和大学的改革方向明确,增强了学校坚持办学特色的战略定力和为学生发展创造更好条件的自觉性。
机会青睐有全面素质准备的人,“有准备”不是应试,而是积累。上海高考方案的“二依据一参考”,无论是学业水平还是综合素质,都需要平时积累。
此外,方案在实施环节中还要注意两点:一是要维护高考分类考试的国家考试地位,无论是提前考还是拖后考,还有自主考,都要保持考试的权威性、公正性,科学设定学业水平考试的内容和评定方式,细化综合素质评价、专业技能学习记录和职业适应性测试的操作流程和呈现方式,更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并有区分度,使之更具社会公信力。二是要明确细化中学和大学的特色和对学生兴趣特长的引导,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满足不同生源的多样化需求,避免学生“上了立交桥又涌向独木桥”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