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理论研究

加快发展特色教育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基础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4-8-7 点击数:3448

高庆鹏 刘理晖

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在均衡教育的基础上发展特色教育,在不少地方已经成为基础教育领域的重要共识和行动自觉。本报告在北京、江苏、浙江等地调研基础上,分析了政府、市场和学校三者在发展特色教育中的关系和作用,提出要加强政府的引导激励作用、发挥市场配置各类教育要素的导向作用和挖掘学校在探索特色教育模式上的创造性。加快特色教育发展是实现教育科学发展、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根基的重要途径,要厘清各方职能边界,把握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从本校实际和客观规律出发因地制宜建立特色学校,注重把传统道德文化寓于特色教育之中,切实发挥特色教育在深化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在均衡教育的基础上发展特色教育,在不少地方已经成为基础教育领域的重要共识和行动自觉。本报告在北京、江苏、浙江等地调研基础上,分析了政府、市场和学校三者在发展特色教育中的关系和作用,提出要加强政府的引导激励作用、发挥市场配置各类教育要素的导向作用和挖掘学校在探索特色教育模式上的创造性。加快特色教育发展是实现教育科学发展、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根基的重要途径,要厘清各方职能边界,把握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从本校实际和客观规律出发因地制宜建立特色学校,注重把传统道德文化寓于特色教育之中,切实发挥特色教育在深化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作用。

  在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加快发展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当代价值观念鲜明的特色教育,对于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根基,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继承和发展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具有重要意义。从北京、江苏、浙江等地调研情况看,发展特色教育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近年来取得积极进展。不少地方中小学通过建设特色学校,逐步探索形成优质、稳定的内涵式教育发展道路。

  各地发展特色教育取得积极成效

  特色教育是指以学校为中心,转变教育理念,创新培养模式,强化教育质量,逐步形成独特、优质、稳定的内涵式教育发展方式。《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发展特色教育,就是要改变传统的千校一面的学校发展状况和学校发展思路,更好地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新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发展特色教育大致经历了学校自发、行政推动和学校自觉三个阶段。在发展初期,一些学校基于自有资源建立起学校特色项目,以特色体育项目、学科竞赛、才艺项目为主,具有一定自发性和单一性。有的学校形成示范效应,成为当地的明星学校。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为提升区域内基础教育整体水平,一些地方教育部门要求当地中小学校发展特色教育,表现出较强的自上而下推动特点。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特别是深层改革的校本化发展,在均衡教育的基础上发展特色教育,已经成为基础教育领域的重要共识和行动自觉。各级政府和学校意识到,推动教育改革必须优化学校建设品质、合理配置资源,实现内涵式发展,发展特色教育是一个重要方向。对此,各地开展了很多很好的探索和实践。北京市在2006年提出要在义务教育阶段构建和谐的教育生态,2008年进一步提出要发展学校的特色建设,要求每一所学校要以自己独特富有个性的教育特色服务于学生,努力促进每一个孩子在原有基础上各得其所地发展。江苏省把推动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列入《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一项重要内容,实施高中质量提升和特色建设工程,鼓励学校根据高中教育性质任务、学生发展要求与教学现状,形成自身文化和教学特色。

  目前,许多地区的特色教育已经成为当地享誉全国的名片。北京史家小学结合学校文化和办学传统提出和谐教育理念,经过二十多年发展,和谐教育已经形成以五大和谐为主的鲜明内涵,并在教师团队、课程项目设置、教学基地、教育创新等方面形成完整的特色教育体系和完善的传播传承机制,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同。苏州市各区县中小学依托当地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因地制宜地对不同学校进行定位、论证和策划,开展吴文化传承、生态文明、科学素养、国际意识等特色教育,涌现了一批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的优质教育品牌。浙江省嘉善县把当地文化和特色学校建设紧密结合,把中华传统文化里这一重要特质和核心价值融入到基础教育当中,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赋予教育深厚的文化内涵,取得明显成效。

  加强政府在发展特色教育方面的引导服务职能

  发展特色教育,政府需要转变职能和角色,要由管理为主逐步向服务为主转变,发挥政策的引导激励作用和市场配置各类教育要素的导向作用,为特色学校建设提供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促进中小学内涵发展。

  第一,做好发展规划和制度设计。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将特色教育放在教育事业的重要位置,纳入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进行适度超前规划。积极推进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教育管理职能,在创新管理方式、加强制度建设上下功夫,积极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充分调动学校创建特色项目的积极性。

  第二,完善工作协调和引导机制。教育管理部门在各地创建特色学校的全过程中,同步衔接校方需求,做到提前介入、随时沟通、同步跟进。组织中小学构建特色建设清单,架构学校特色建设方向。引导学校认真梳理学校历史,提炼学校特点,特别是学校的文化传统,从学校文化的上去明确办学特色和文化发展的趋势。加强优质特色教育资源共享,组织开展特色展示、研讨等专题活动,充分调动优质学校和优秀教师资源,扶持薄弱学校发展。探索共同发展模式,采取统筹领导、统筹管理、统筹考核、统筹激励机制的新模式,全面推动互帮互助。

  第三,加强扶持和激励评估。在财政资金支持上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加大对特色教育的支持力度。例如,苏州市全市教育经费投入2008—2012年的年均增长率持续超过18%,对特色教育予以专项支持。建立特色教育的激励和评估机制,把特色办学列入学校工作年度综合考核,引导学校将特色建设置于学校整体发展之中。组织优秀校本课程评比活动,构建科学的质量评价体系。苏州高新区文体局围绕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核心,设置了综合多维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学生学业水平、学习动力、学业负担、学生经济社会背景对学业成绩的影响、学生品德行为、身心健康及个性发展、创新意识培养、师生关系、教师教学方式、教师成长发展、校长课程领导力、学校管理水平、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办学绩效、社会声誉等2A级指标,18B级指标和27C级指标,并实行双百分制的综合考核评价,在推动特色教育建设上效果明显。

  发挥市场在当前办学体制下的整合资源优势

  在当前教育体制下,要进一步发挥市场配置和整合优质资源的作用,引导形成公办和民办相结合的办学体制。构建优质教育集团,提供专业化的特色教育服务,使特色办学更具活力和可持续性。

  第一,用市场打造教育品牌。依托名校优势,通过建立和发展民办股份制学校、教育国际交流平台、学生素质教育基地等方式,努力探索集团化管理、多元投资、多样运作、优质发展的办学模式,打造具有一流办学规模、一流管理水平和一流教育质量的高端小学教育品牌,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第二,用市场盘活优质教育资源。建立多元投入机制,既充分发挥公办名校在办学软件上的优势,又为社会优质资源流入教育领域开辟渠道。建立市场引导机制,探索特色教育品牌、文化、课程教学、管理四位一体的市场输出模式,不仅可以增强教育品牌形象,而且利于把学校的文化内涵、优质的课程教学和现代学校管理模式向社会推广,综合利用好优势教育资源,实现优化组合,合理配置。

  第三,用市场提供优质、高效服务支撑体系。通过市场建立规范的外部人才资源和科研资源机制,开展学科教学培训活动和管理培训活动,把学校的教育职能和市场化的培训职能有效分离,互为补充。既促进人才资源的合理流动,又为提高教学质量、持续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搭建了更为灵活的平台。

  发挥学校在探索特色教育模式上的创造性

  学校是探索特色教育模式的主体,从调研情况看,各地形成独具特色的实践模式,较为典型的做法有以下方面:

  第一,系统策划,分步推进。结合学校教学实际,对特色创建做系统的研究、分析和论证,认识本校的优势和劣势,合理选择和打造本校优势项目,构筑学校新的可持续发展的平台。把特色建设分阶段分解,通过一学期、一学年、一个问题、一个项目,分步推动特色创建有序进行。

  第二,紧密结合本地文化。用好本地文化元素,因地制宜,大力开展相关文化理念教育,使学生了解当地特色文化,有效激发学生对地方特色文化的浓厚兴趣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比如,苏州市在古吴越之争要地越来溪畔的越溪小学挖掘了越溪古船拳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好地传承了中华优秀文化。嘉善县杜鹃小学以首善之地的文化为理念,编写《育善集》校本教材,并鼓励学生编写自己的《育善集》,把善理、善行融入生活和学习中。

  第三,充分发挥学生和教师的重要作用。一是强调学生积极参与。特色学校创建围绕学生的爱好,在创建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兴趣,浓厚兴趣促使学生更自觉更努力地投入到创建活动中。二是强调与特色学校创建相适应的特色教师群体。注重教师的人格魅力、思想道德和师德素养等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发挥在技能、特长等方面的示范带教,为学生的个性特长提供充分发展空间。三是强调课程实施注意层次性、连续性和完整性。正确把握学校争创特色的目标、内容、进程要求等,建设多样化的校本课程体系,不断满足学校争创特色和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需求。

  第四,深化考试评价制度改革。积极探索综合评价体系,改变片面以分数评价学生的做法。一些学校尝试建立学生成长记录,重视成长性评价,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综合考察学生德智体美各方面,切实减轻了中小学生课业负担。

  有关建议

  第一,把发展特色教育作为夯实国家软文化根基的重要内容和基本途径。特色教育以提高育人质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是从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全局谋划基础教育发展,适应当前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的新形势新要求。广大中小学可以将特色教育作为向素质教育转型的抓手,发展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当代价值观念鲜明的特色教育,从而提升教育理念,提高教育质量,进而真正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精神,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实现教育科学发展。

  第二,把握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在推进区域特色教育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各自的优势。政府的作用体现在创造特色教育良好外围环境上,通过制定发展规划保障特色教育规范有序、积极稳妥地推进,通过协调引导帮助学校明确建设方向、实现优势互补,通过专项资金加大支持力度、实现适当激励。市场着眼于社会需求,着重于挖掘现有资源和潜力,有助于教育资源整合。通过市场引入社会资源,可以提供先进的硬件设施设备,可以提供现代管理模式和先进教学理念,使优秀教师、骨干管理人员合理流动,实现优质教育资源迅速壮大,教育水平整体提高,满足社会多层次需求。

  第三,因地制宜建立自身特色学校。创办特色学校应从本校实际出发,从客观规律出发。特色学校没有统一的模式,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城乡之间特色学校的创建都有所不同。各校原有基础、优势和具体校情不相同,发展也是多途径、多形式的。每一所学校都或多或少拥有自己的教育资源,这些资源散布于学生、教师和学校管理者当中。关键是要善于从学校教师专长、工作优势、物质条件、当地情况和所处社会背景等实际出发,发现、挖掘、组织和运用好这些资源,并不断创新和优化,形成自己的特色。

  第四,把道德文化培育放在重要位置。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德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特色教育不能忽视道德文化的培育,要将其放在重要位置,为学生打好人生底色,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在特色教育创建过程中要与德育教育紧密结合,在德育教育活动中以特色教育为载体,整合利用好特色课程资源,将公民道德,良好生活习惯,热爱生命、热爱他人、热爱自然的信念,一定的审美情趣,初步的文化素养等道德文化寓于特色教育之中。

  (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全面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和水平课题组)

 

本文共1页 

关闭窗口

上海市民办教育协会  版权所有 ©2012-2019  沪ICP备13044383号-1

地址:上海市凯旋路30号5号楼  邮箱:shmbjyxh@126.com  

联系人:吉老师 15221330827  邮编:200042

投稿邮箱:13501745136@163.com mbeduxgc@163.com

当前在线人数:36062;累计访问人数:62929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