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专家观点

胡卫:真正扩大职业院校办学自主权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4-6-11 点击数:3472

    当前,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各项改革正在稳步推进。

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一样,都是普适性事业,有着其自身内在的逻辑。按职业教育逻辑办学,一是要从办学方和劳动力市场两端来努力。宏观上看,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产业发展及人在职场中履历等的联系最直接、最密切;微观上看,场景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基因,职业院校只有把教学活动置于职业场景中,用真实的技术、真实的设备、真实的案例、真实的项目来开展教育,才能取得实效。因此必须要调动用人端和培养端两方面的积极性。二是要适应社会发展和时代变化。以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与互联网的创新、融合为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对职业教育产生巨大挑战,教育形态将发生变化,有人提出了三个校园,第一个是传统校园,第二个是延伸行业、企业的校园,第三个是基于互联网云计算的校园。这个挑战还蕴藏着一种可能,第二个校园将成为第一个校园,第三个校园将成为第二个校园,这更好地解决人才培养和技术进步同步的问题。

  有基于此,下好职业教育这盘大棋,不能仅靠政府及教育部门主导推进,还必须把和职业教育相关的利益主体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并赋予培养端职业院校的办学自主权。

  然而,现实情况是,政府热衷于在职业教育各环节,扮演全能化的控制角色。表现在:(一)政策缺乏连贯性,譬如,一会让职业院校从行业企业剥离出来,一会又让学校回归行业企业;一会高职升本成风,一会又让升本的600多所本科院校转为职业学校。这种翻烧饼做法让学校无所适从,客观上造成了对职业教育的冲击和损害。(二)我们的体质容易盲目追求速度,譬如,通过行政指令把职教资源集中起来;甚至动辄投资几十亿、上百亿,圈地造城,欠下大量地方债。(三)学校行政化、校长官僚化,譬如,校长由上级行政部门和组织部门任命;学校资源由政府通过计划配置,无论是办学体制,还是运行机制,无所不在、无所不包的计划都将它们囊括在内,导致学校主体缺乏自主办学的主动性,进而使人才培养同质化、学校管理行政化、专业设置封闭化、校企合作表面化。

  当前,落实和扩大职业院校办学自主权,关键要处理好政校关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政府和学校在发展中各归其位,实现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

  一是政府要进一步放权,赋予学校充分办学自主权。善政必简,坚决落实简政放权,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审批和干预,减少对学校微观事务的管理,赋予职业院校充分的办学自主权,包括学校定位、发展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选择、专业设置、教师管理、自主招生、校企合作、经费使用等方面的权力。

  二是政府要转变管理方式,提升治理能力。政府要从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从微观管理转向宏观管理,把该放的放掉,该管的管好。

  三是完善职业院校内部治理结构,提升自主办学能力。要建立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完善章程。有条件的职业院校要建立由利益相关者包括行业、企业、社区、教职员工、学生、家长、社会贤达等代表参与的董事会、理事会等决策机构。 

  总之,给职业院校松绑,向职业院校放权,这是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教科院副院长、上海市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

本文共1页 

关闭窗口

上海市民办教育协会  版权所有 ©2012-2019  沪ICP备13044383号-1

地址:上海市凯旋路30号5号楼  邮箱:shmbjyxh@126.com  

联系人:吉老师 15221330827  邮编:200042

投稿邮箱:13501745136@163.com mbeduxgc@163.com

当前在线人数:32980;累计访问人数:84004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