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专家观点

崔丽娜:教育第一要素是满足孩子需求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4-4-21 点击数:2204

孩子的心是神秘的丛林,里面沉睡着神力无穷的巨人;作为教育者,要唤醒这一巨人,激发学生的内动力——源自自身的动力才能激发孩子自觉地、持续地奋发。

唤醒内动力的巨人,首先要看到巨人所在。可是,我们所见的是真实的吗?

ZHL三名同学,成绩不错,认真听讲,及时完成作业,但学习没有主动性,也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通过交流,我发现,他们对自己没有高标准的要求,也缺乏信心,不相信自己可以做得很好。

我把他们聚在一起,进行了一个实验:拿出一张白纸,让他们在上面写出一张纸的用途,然后再让他们把纸撕碎。我的意图是引导他们认识——“时间就像这张白纸,如果完整地利用可以有很多用途,如果不利用,就如同把纸撕碎,就浪费掉了

结果大大偏离了我的初衷,但让我有了别样的发现与思索。

在书写环节:三人书写的内容差别不大,但书写方式各异:Z的字很大,在白纸上随意地写着,没有固定格式;H的字很工整,有意识地上下对齐;L写得最多,而且进行了分类。在撕纸的环节:Z是自由而任意地撕,撕得最快,纸张大小不一;H撕得最仔细,一块一块地撕,像是在撕艺术品,很精细;L是把纸折起来再撕,然后再折再撕,很有规律。

为什么会这样?简单的动作为何有如此大的差别?这使我触动、惊讶并陷入思考。

印象中,Z老实憨厚、不善言谈,与人交往时有些紧张,而实验中他举动却让我看到了自由奔放、不受限制的特质。不禁想起他的随笔,也曾让我意外,看似木讷的他,在随笔中经常会较为激烈地抒发对生活的见解。Z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我之前的判断是否正确?突然想起Z的父亲是个极为强势的人,家长会上的Z站在父亲面前身体笔直,整个人都是紧绷的。难倒是强势的父亲压抑了Z内在的自由与思想?

印象中,H聪明、散漫,经常无所事事、百无聊赖地呆着,而在实验中,他那么细心耐心地对待这张纸,与平时的懒散简直是判若两人。不禁想起在语文学习中H的较真,他有一个很好的习惯——查字典,对课本或答案,他也经常提出质疑。是他表面的懒散遮住了原本的细致与专注,还是我之前未曾用心去发现他真实的一面。

 

印象中,L浮躁不踏实,而他折纸与撕纸的规则性表现出他做事的条理性。想起他格外重视中队长的荣誉,想起他每次积极地完成各项任务。这些都是他的长处。为什么我之前只注意到他的弱点了呢?

我把以上想法与他们交流,他们都愣住了,都说从来没意识到自己有这样的特点。看着他们兴奋的表情,我又鼓励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关注相关职业:如Z适合自由、有创意、有想象力的职业,H细致探究的特质以后适合在研究领域发展,L有一定的领导组织能力,以后可以多加锻炼。

,那段时间学校的心理教师举行了职业了解的相关讲座,我推荐他们三人去听一听、测一测,结果和我的分析竟然惊人得一致。这让他们更信服我的观点,学习上也更有斗志了。

接下来,我又为他们三人制定了一系列目标导引规划。以Z为例:

1. 参考哈佛关于目标考察的数据,了解树立目标的意义。

2. 参加学校的职业考察和职业测试,厘清自己的职业需求,了解该职业所需要的技能,由此激发现阶段学习知识的兴趣。

3. 梳理职业梦想:五年后我在哪所大学?二年后我在哪里?一年后我在哪里?二个月后学段考试我的目标是什么?在实现这些目标中可能遇到的障碍有哪些……

4. 写一写:如果你遇到未知的自己,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5. 谈一谈:我离梦想有多远,我能为梦想做些什么?

除此以外,我买来《未来职业规划》、《中学生职业规划》、《致加西亚的信》、《我的职业生涯》等书,告诉他这书是我特意给你选的,适合你。还推荐一些立志名言:是选择塑造了你,如同铁路,在生命的某个时刻扳动道岔,走上不同的路。”“每个人的今天,都是他过去选择和积累的结果。”“让未来的我感谢今天的我的付出。

经过以上环节,Z初步确认自己的目标——成为一个网络公司管理者。有了目标的他,不再迷茫了,学习更加专注了。

随后,我开始考虑Z的个性发展。实验中,他身上表现出激情自由拘谨不自信的矛盾,这源于家长过于强势,他很少独立做事。因此,我鼓励他多参加一些活动,尤其是年级的阅读沙龙,经常需要开发创意的活动,让他在创意中收获自信,在阅读中享受乐趣。了解到Z对数学学科很有兴趣,且数学思维能力很强,我鼓励他多给同学们讲题,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我还叮嘱他:要给别人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对于一些问题,你必须思考得再深入些。他开始自觉地给自己加任务,再也不像以前那样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任务就百无聊奈地左顾右盼、打发时间了,成绩也有飞跃的进步。

老师们都在夸奖Z成绩的进步,而我更在意的是他成长的变化:他由茫然变得专注,由不自信变得阳光积极,由懒散无目的变得主动参与。我不禁反思:若没有那个游戏,若没有发现他潜在的特点,而是仍将他看作一个不爱学习、不求上进的孩子,并由此做一些简单的、表层的督促与交流,很可能就错失了这美丽的成长。

随后,我将这一案例的经验扩展运用,为班上的学生设计了比较科学的自我了解的表格,并赠送给他们成长记录本,展示思考,记录成长。这样,不仅使我更清晰地了解孩子们的特点、兴趣与需求,以便有针对性地提供帮助,也使得学生有意识地关注自己的成长,发现真实的自己并渴望成为最美好的自己。

渴望成长并愿意为之努力,成长才能真正实现。教育不是外来的闯入者,而是亲切的唤醒者。若有迷雾、有丛林模糊我们的眼睛,让我们用智慧去扫除偏见,用心去看清路径,去唤醒孩子们心中的巨人。

蒙台梭利在著作中强调天底下只有一个方法可以影响他人,就是提出他的需要,并且让他知道怎样去获得。

1. 教育的第一要素是满足孩子的需求,而成长中孩子的需求,如潜能、内动力等,常常是不明显的、沉睡着的,需要教育者在了解其特点的基础上去观察、发现与唤醒。而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本身情绪特点就未定型,有时,孩子表面所呈现的并不是真实的自己,叛逆的行为或许隐藏着不被理解的愤怒、不被关注的寂寞;嚣张的表象可能是为了掩盖自己的自卑和对未来的迷茫;尖锐的语言可能是一种缺乏安全感的自我保护;懒散的背后可能是由于幼稚而没有发现自己内在的实力……

2. 我们常常看到的,以及我们以为的孩子的特质,有时不见得是真实的,若老师轻易将自己的这种不成熟判断传递给孩子,在这种暗示下,孩子也会看不到真实的自己,其真实的自我或隐藏的潜质就容易沉睡甚至夭折。

3. 我们常说不带有色眼镜看孩子,而在实际教育中,却又常常陷入简单的平等的字眼当中。如果我们只是做到了态度上的关怀,而缺乏科学的分析,那么一切也只能停留在表面,对孩子的成长缺乏实际的推动作用。

这个小实验也触动我的思索:凭直觉和经验所以为的学生的特点有时是表面的或片面的,需要用心发现学生真实的特质,才能实现有效的个别化引导。

(崔丽娜 北京市十一学校教师)

本文共1页 

关闭窗口

上海市民办教育协会  版权所有 ©2012-2019  沪ICP备13044383号-1

地址:上海市凯旋路30号5号楼  邮箱:shmbjyxh@126.com  

联系人:吉老师 15221330827  邮编:200042

投稿邮箱:13501745136@163.com mbeduxgc@163.com

当前在线人数:22658;累计访问人数:63010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