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专家观点

韩福东:为什么教育体制改革更慢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4-4-10 点击数:2001

    已经执行了30年的国家重点学科审批制度,正式宣告寿终正寝。近日国务院取消和下放的一批行政审批项目中,即包括了这一制度。很多教育专家和大学校长,开始站出来谈论重点学科审批制度的弊病,可以一二三四列好长的清单,让我们都觉得此番教育放权简政,真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重点学科审批制度,导致了权力寻租、教育造假,统一的指标评审也使高校发展越来越同质化,失去了自身的个性。这其实是计划经济时代思维下的产物,中国改革开放已经30多年,经济领域很多带有计划痕迹的审批事项,都已逐步地被精简掉了。相较而言,教育领域的变化非常独特,一方面,是备受争议的以高校创收为目标的所谓市场化过程,让大学的公益属性渐失;另一方面,原本应交由专业评鉴的部分,却依然牢牢被行政机构握住,轻易不肯放手。

  对教育的特殊重视,竟导致了教育更受制于历史的负累,难以向现代先进理念靠拢。

  回顾上世纪50年代初,对高校的整顿早于第一个经济五年计划。因为教育与意识形态密切相关,对高校的机构改造,可以从源头上掌控教育的方向。

  按当时的理性观念,一切都是可计划的,工农业的生产指标可以计划,学科的研究能力也可以计划。到改革开放以后,高校的去行政化和去指令审批道路,一直走得不如经济领域快速。究其原因,改革开放始于农业社会的全面停滞,所以在经济领域,对农村承包到户的拨乱反正先于对国企的改造。但人民公社的瓦解,却并不同时意味着农村集体体制的消亡。归根结底,这是一种既维护观念正统,又解放生产力的路径。接下来针对国企的手术,采取的也是诸如抓大放小这样的模式,让民营化蔚然成为风气。

  教育领域的复杂性在于,首先它是一个意识形态的场地,所以行政化的管理模式,始终未曾松懈。主政者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考评,也掺杂了太多非教育因素。高校又不需直接承担创造GDP绩效的职责,相关部门想要证明领导有方,除了在那些非教育场域守住阵地外,常用树立典型的方式。

  重点学科审批制度,和教育经费无节制向名校倾斜等,都是这种思维下的产物。教育的归教育,学术的归学术,在这种语境下是一件蛮难的事情。好在这个社会越来越开放,高校尤其不是一个封闭的城堡,学生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方式越来越多元,行政力对教育的过多干预,足以引发更大的反弹。那种外行评鉴重点学科的体制,最大的后果只能是拖中国教育和科研的后腿。

  取消重点学科审批制度,在高校改革中相对容易,因为它更多是技术领域的变革。只因高校行政化过于严重,所以才可以延续30余年未变,对此,相关教育管理部门,也要为自身影响中国科教发展承担一定的责任。相信接下来会有更多类似的高校去行政化改革,不过让行政向高校做根本性的放权,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韩福东资深媒体人)

本文共1页 

关闭窗口

上海市民办教育协会  版权所有 ©2012-2019  沪ICP备13044383号-1

地址:上海市凯旋路30号5号楼  邮箱:shmbjyxh@126.com  

联系人:吉老师 15221330827  邮编:200042

投稿邮箱:13501745136@163.com mbeduxgc@163.com

当前在线人数:22656;累计访问人数:63010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