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于2010年底启动实施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改革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价办法”。三年来,项目组针对当前义务教育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关键问题,通过行动研究,探索解决教育评价问题的有效途径与机制,改变片面关注考试分数和升学率等时弊,旨在为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和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保障。在2014年1月19日的项目成果鉴定会上,评审专家组成员一致认为,该项目研究完成了预定的研究目标,在全国同类研究中居于领先水平,评价等级为“优”。
一、在教育评价理论方面形成新认识
一是坚持全面的质量观。改革过程中,项目组认为,学业质量是教育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并不简单等同于学业成绩,它首先是一个构成性概念,指学生学业表现、品德行为、身心健康等诸多领域的发展水平;其次,它是一个关联性概念,包括影响学生发展的个体、教师、校长、家庭等各方面的相关因素,涉及教育的效益;再次,它还是一个发展性概念,要体现学生群体发展均衡性、连续性,反映个体差异,体现教育公平。因此,上海坚持把学生本身的发展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教育价值取向上从过度追求现实功利转向追求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价值,在教育质量评价上从过度注重学科知识成绩转向全面发展的评价。
二是坚持科学导向的评价观。项目组突破高利害、甄别选拔、终结性评价的种种弊端,认为义务教育质量评价,应当是教学内部自我诊断、自我调节的重要环节,应当是全面了解学生发展状况、诊断教学问题、改进教学行为的依据,从而建立基于评价数据分析的教学内部的持续改进机制。
二、在教育评价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
一是建立了基于课程标准的评价指标。在长期参与国内外教育质量测试分析的实践基础上,基于课程标准,形成了上海市义务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的基本架构,建立了以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为核心价值的上海市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简称“绿色指标”),具体包括:学生学业水平指数、学生学习动力指数、学生学业负担指数、师生关系指数、教师教学方式指数、校长课程领导力指数、学生社会经济背景对学业成绩的影响指数、学生品德行为指数、身心健康指数、跨年度进步指数等十个方面的一级指数。
二是形成了评价改革的公共政策和技术手段。出台了《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上海市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试行)〉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明确试行“绿色指标”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和工作要求。对应“绿色指标”,构建了多元评价手段,包括基于课程标准的测试框架、测试工具包(学业测试、背景问卷、体质健康测试等),测试实施手册、技术分析方法,还基本建成上海市义务教育学业质量基础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了数据处理的规范化、自动化。
三是构建了全方位联动、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的推进格局。项目采取了教育部宏观指导下,上海市教委、区县教育局、中小学校纵向贯通,教育行政、教学研究、教育督导、考试招生部门等横向连通的运作方式,形成了“上下联动”效应,确保了项目研究的持续性和结果的有效性。在项目推进过程中,鼓励区县和学校在遵循儿童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对指标、过程和技术进行再创造、再丰富和再完善,全市有9个区申报改革试点子项目,所有区县开展基于评价信息的区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探索,一大批学校开展“绿色指标”校本化实践,形成区域、学校共同推进评价改革的生动局面。
四是发挥了科学评价的正确导向功能。一方面形成了“检测依靠技术、结论源自证据、分析产生转变”的行动模式,让教学管理、教学研究、教学行为以科学的评价为依据,推进基础教育内涵的深层次转型。同时,向社会发布评价结果,实现公众对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的知情权,改变家长、社会对学校“好差”口口相传的主观评价状态,在全社会逐步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另一方面,“绿色指标”评价体系已逐步融入发展性督导、“新优质学校推进”项目、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等工作中,形成了牵一发动全身的“链式效应”。
三、在教育评价过程中获得新成果
一是突破理论研究范畴,形成大量的实践研究成果。将“绿色指标”评价结果连续向区县教育局和学校反馈,在教育系统内部达成科学评价的共识。项目推进过程中,不仅形成了大量的市、区县和学校评价报告,还指导区县、学校分析和解读评价结果,并进行针对性的改进和提高,形成了“区域行动”“学校行动”的研究成果和典型案例。
二是走出单纯教育内部领域,形成广泛社会共识。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开,评价改革进程受到媒体持续关注,使“绿色指标”在推动形成正确的教育质量观、推动形成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社会环境、推动上海基础教育转型发展方面显示了较强的“杠杆”效应。
三是不止步于阶段性攻坚,形成常态化推进的格局。制定了评价改革“三步走”的路线图,逐步建立政府层面的基础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和以校为本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和保障体系。把推进评价改革作为稳扎稳打的长期工作,不断在经费、人才、技术等方面加大保障力度,比如建立区县教育质量评价机构,配备专业评价人员;加强与有关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的合作,不断研发适用的测量评价手段,使教育质量评价始终建立在科学的轨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