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现代化理论认为,一个完整的教育系统不仅指由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等四大部分组成的教育体系,也指由公办和民办两大办学主体所构成的教育体系。没有民办教育,全是公办教育,这样的教育体系是不完整的。为此,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应秉持教育的多元化和多样化原则,创新教育体制机制,探索社会资本参与教育事业和办学实践的新方式,实现办学主体、办学模式、资源投入和改革路径的多元化。实践证明,上海在迈向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民办教育扮演了重要角色、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重要贡献,既补充了社会急需的教育资源、缓解了政府公共财政压力,也就较好满足了公众对教育服务的多样化需求、推动了上海教育体制机制的创新、增强了上海教育的生机和活力。
(一)民办教育成为上海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以下简称“民促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实施条例”)颁行以来,特别是2005年3月上海市第一次民办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以来,上海市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积极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出台并实施了一系列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举措,较好地推动了本市民办教育又好又快发展,使得民办教育不仅成为上海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而且也成为促进上海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
1、民办学前教育:为普及适龄幼儿学前三年教育发挥了积极作用
从2005年至2009年的五年间,上海市民办幼儿园得到较快发展(见表1),)。截至2009年,民办幼儿园数及在园儿童数分别达到327所和73952人,较2005年分别增长了18.05%和75.35%,占全市幼儿园数及在园儿童总....
点击全文下载上海市民办教育发展报告.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