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理论研究

应高度重视开展外来务工随迁子女的融入教育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4-1-7 点击数:3028

    杨浦区政协反映,据统计,截至200912月,在上海接受义务教育的外来流动人口子女总数为42万人,占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36%。而近年来又逐年提高。在我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农民工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国家对农民工同住子女的教育态度、政策,经历了限制——认可——重视——明朗化——强化的过程。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在20042月转发市教委等七部门关于《切实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意见的通知》。通知中指出:学校对就学的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要一视同仁,在接受教育、参加团队组织、担任学生干部、评优奖励、课外活动等方面,应与本市学生同等对待。同时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切实将这项工作做实、做细、做好。

  大部分外来务工随迁子女具有吃苦耐劳、质朴坚毅等特点和优势,但同时我们还看到在文明礼仪、生活卫生习惯等方面的意识和水平与城市学生有一定差异,有些学校问卷显示:外来务工随迁子女在学习基础、学习能力上和上海学生有较大差异;过半数的学生对未来感觉茫然或无所适从。

  一、主要表现

  1、自卑心理较严重

  (1)心理胆怯,不敢在他人面前表达自己的想法

  (2)对乡下人农民工外地人等称呼敏感,情绪因此易失控

  (3)不愿谈及自己家庭和父母的相关情况

  2、沟通、倾诉意识不足

  (1)同学间的摩擦常以拳脚的方式解决

  (2)与老师的沟通常用沉默来回答

  (3)与父母不愿分享甚至提及自己的在校生活

  3、自我展示的意识和能力不强

  (1)课堂活动表现消极被动

  (2)学校主题活动参与兴趣和表现能力缺乏

  (3)各类竞赛评比活动竞争意识与技能欠缺

  4、与社会融入程度相对较低

  (1)文明礼仪的缺失

  (2)不能共享城市文化带来的先进文化的滋养

  (3)有时行为举止有悖于社会秩序

  二、原因分析

  由于长期的农村生活环境影响,即使到了城市,这种现实中的身份与心理定位形成一种认知上冲突,这容易导致自我认同感低,心理自卑。

  农村的经济条件较城市有较大差距,这客观上决定了农民工同住子女行为和卫生习惯上依旧比较传统简单,落后不科学。但同时他们这种行为卫生习惯往往在外界无形的排斥和歧视中会被强化,与城市发展的要求差距会越来越大。

  这些学生由于老家教育落后加上自己接受教育的环境不断变更,甚至没有接受正规教育,致使知识基础非常薄弱甚至出现了断层,学习基础往往比较差,加上对自我认知的不全面,不能发现自身闪光点,对自己的学业成绩抱着一种漠然态度,这一切对他们自我展示的意识和能力形成了较大的阻碍。

  这些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相对城市而言比较薄弱,社会地位比较弱势,因此他们不少人逐渐意识到了自己无论是学习、经济方面还是人际关系方面都与本地同学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学习和生活中,他们往往缺乏别人的关注,甚至受到歧视,时间久了,使他们逐渐产生消极的心理。

  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生活往往比较艰辛、经济比较拮据,父母整天疲于工作,而很少有时间顾及子女的学习和感受,对孩子期望值较低,因此对孩子的教育往往会抱有无所谓甚至放任的态度,教育方式方法往往简单粗暴,平时与学校、教师、子女的沟通、交流也是少之甚少,长此以往导致农民工同住子女沟通、倾诉意识比较薄弱。这些孩子进入城市后,全新的陌生的环境、生疏的人际关系,往往会使他们感到无所适从,这就决定了自身必须经历一个适应和熟悉新环境的过程。

  由于地域环境差异,外来务工子弟与城市间有着一定的文化和认知冲突,包括语言交流上的差异和障碍,容易使他们在心理融入上产生胆怯和畏惧心理。

  三、融入教育意义

  关注外来随迁子女的融入教育问题,有利于引起社会对这一问题的重视,为他们采取切实的措施提供依据,能够促进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环境,更好地融入社会,更健康地发展,这也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的一个重要课题,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培养有较高素养的新上海人,具有十分紧迫而重要的意义。

  秉持教育公平理念,关注孩子健康心理和积极人生态度的培养;更多关注孩子在融入城市生活中现实问题的解决;更多关注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健康审美情趣的陶冶;更多关注自我认识能力的提高、自身天赋的挖掘与健康兴趣爱好的形成等。让学生开阔视野、缩短差距,多和同学交往,获得成功的体验,适应上海学校教育、真正融入城市生活、成为一个有素养有理想乐观向上的新上海人。这对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四、建议

  1、思想上达成共识

  首先学校和教师在此问题上要达成共识。不仅要有更多的爱心付出,而且要真正在一定高度上认识此问题,即此事关乎城市的建设,关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努力消除一些教师狭隘的区域歧视,要认识到包容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有的基本素养,而人文关怀和个体尊重则是一个文明的现代人应有的行为。如在工作中遇到困难,不要一味地埋怨,而应寻求更好的途径和方法,不断提高自身对外来务工子弟教育的技能。

  2、提高课程设置的适切性

  将适切性教育贯穿于课程教学之中,坚持从外来务工随迁子女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开发与构建校本课程体系,努力做到基础型课程追求适切,拓展型课程崇尚适宜,夯实农民工同住子女文化底子,提升他们的学习自信心。

  (1)语文课程教学中注重对农民工同住子女的普通话发音指导,加强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2)英语课程教学中适当降低难度,放慢进度,注重兴趣的激发,使农民工同住子女的学习热情大幅提高,尽可能多地掌握知识,提高实际会话水平。

  (3)开设学说上海话课程,让外来务工子弟在沪语环境中学听学说上海话,了解沪语文化,增强在现实生活中的语言交际及环境适应能力,增强对城市的认同感。

  (4)地理课增设上海地方志课程,让学生了解上海的历史和文化的发展。

  3、以文化熏陶引领外来务工子弟

  用高雅的美的校园文化陶冶农民工同住子女的心灵和情操,培养其良好品质和行为习惯,促进农民工同住子女心理融入。

  上海是国际性大都市。具有很多高品质的文化资源,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和很多具有上海城市特征的建筑群等,让这些学生在接受城市文化熏陶的同时,真正将自己融入这个城市。

  在校园内可以结合主题班会和学校的各项主题活动有意识地在文明礼仪、道德素养和自信自立方面进行渗透。通过这些主题活动让学生素养和自信得到全面提升。

  4、与家长多沟通,争取更大范围的融合

  虽然与外来务工人员沟通与本地家长沟通有差异,但学校在这方面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这关乎学生的教育问题,也直接间接地影响外来务工人员素养的提升。外来务工人员在进入到城市后,迫于生计,确实少有机会进行学习和融入,一方面在参与这个城市的建设,另一方面会表现出与城市文明的诸多不协调的行为。如果我们通过对孩子的教育进而影响到家长,影响到外来务工人员这一群体,不失为一条好的途径。

  5、推广经验,扩大引领作用

  本市各个学校在对待外来务工子弟融入教育重视程度上是参差不齐的。有些学校走得早,做得好,希望能积极推广他们的经验,再结合各个学校的情况,制定具体的措施,让融入教育成为上海建设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助推力。

(政协上海市杨浦区委员会)

本文共1页 

关闭窗口

上海市民办教育协会  版权所有 ©2012-2019  沪ICP备13044383号-1

地址:上海市凯旋路30号5号楼  邮箱:shmbjyxh@126.com  

联系人:吉老师 15221330827  邮编:200042

投稿邮箱:13501745136@163.com mbeduxgc@163.com

当前在线人数:31023;累计访问人数:62261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