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AI技术不断嵌入教育教学生活,当算力与算法叩击教育大门时,我们是否更应冷静地反思:教育的逻辑起点,究竟在哪里?
11月24日,由沪、浙、苏、皖四省市民办教育协会共同主办的“AI背景下民办中小学教育的变革与创新暨长三角民办教育一体化发展联盟协作会”,在杭州富阳永兴教育集团景新大厦举行。
会议旨在为深入探讨长三角民办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前沿问题,聚焦中小学教育教学和AI赋能教育,促进区域教育协同创新,助力教育强国建设,汇聚各方智慧,共同为长三角民办教育领域的合作与发展出谋划策。在AI背景下,个性化培养的坚守和创新如何做?这也是许多与会教育专家、学者聚焦的话题。
AI技术全民化浪潮下
教师应成为“成长的设计师”
在AI背景下,教师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实施课程、适应数字化和AI辅助备课、特殊教育支持等等。教师队伍如何快速成长,是许多学校正在开展的重点工作。
杭州富阳永兴教育集团理事长徐松泉在发言中指出,永兴始终以“教师发展好、学生成长好”为根本目标,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形成了具有永兴特色的发展路径。在AI背景下,为了实现集团教师持续成长,永兴的银湖书院就是为教师打造的专属成长平台。
“我们构建了‘三层次、递进式、全周期’教师培养体系,精准匹配不同阶段教师需求;首创‘PET研修模式’,破解传统培训痛点;我们还搭建了多维成长平台,激活教师发展动能。”徐松泉说。
上海民办彭浦实验小学校长王春华认为:“AI不能代替教师的作用,而教师则要做好数据支持下的个性学程发展设计。例如,在智能课堂分析模块,教师运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对课堂教学片段式进行智能切分,多维度回顾分析课堂教与学的行为,持续提升教与学的效能。”
该校在教师与AI的协同中,努力探索,基于AI学情数据,智能推荐学习资源,教师实时监测、评估学情,开展个性指导;基于AI数字画像,教师解读分析,定制学习路径,为每位学生规划最适合的成长路径等等。
“教师用好AI,才能让因材施教从理想照进现实。”王春华说。
“AI学伴”越来越普及
是工具更是“陪伴”
“AI学伴”不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而成为越来越多的学校将AI充分融入到教学中的“创新方式”。
杭州锦绣育才教育集团少年科学院院长助理赵浩男介绍道,该校的“育才云朵朵”不是一个简单的工具叠加,而是一个与AI深度融合的、生态化的教育管理平台,覆盖了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管理三个方面。其中,AI智慧伴学给学生提供了随时随地的支持。
西交利物浦大学附属学校(以下简称西浦附校)办公室主任金也舟在发言中提到,人工智能教育的推进在该校并非作为单一项目展开,而是融入学校整体教育发展的长期建设中。在系统保障逐步建立后,西浦附校形成了更具学校特色的“我们的AI”实践样态。
人工智能在这些课程中以“学习伙伴”的方式参与学习过程,支持学生开展信息整理、观点生成、表达呈现等活动。
“在项目式学习课程中,每个小组均配备平板设备,人工智能在其中作为‘额外一名成员’参与协作。学生不仅使用人工智能辅助完成学习任务,也需要对人工智能的输出进行判断、核实与选择,使批判性思维能力在真实情境中自然形成。”金也舟说。
王春华也提到,上海民办彭浦实验小学的“小彭学伴”是面向学生的成长伙伴——涵盖四大模块的“数字人学伴”,“可以进行多模态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回顾分析课堂学习行为,提升学习效能;还会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成为家校联系的智能桥梁。”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王金帅 通讯员 王海琴 徐奇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