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民办高校党的建设工作】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和加强党对民办教育的全面领导,2025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民办学校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为贯彻落实中央文件精神、加强典型宣传,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特开设专栏,集中展示有关省级党委教育工作部门和民办高校贯彻落实中央文件精神的典型经验和做法,打造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民办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品牌案例,示范带动民办高校党建工作质量整体提升。
广东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自2020年以来持续开展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的党建“组团式”帮扶,择优遴选35所公办高校与44所民办高校结对共建,创新实施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协同发展机制,有效推动了民办高校党建工作提质增效、思政工作守正创新、党建与业务工作互融互促,形成了合作共赢、双向奔赴的良好局面。
一、健全“三级联动”体系,夯实协同发展组织基础
一是省级统筹构建制度框架。坚持将“民办高校所需”和“公办高校所能”紧密结合,深入调研公办高校的办学经验、资源优势、特色学科(专业)以及民办高校短板弱项、发展需求,制定工作方案,以专业特色相近、地理区位便利、资源优势互补为原则精准匹配结对共建高校,明确“党建领航、思政铸魂、业务融合”三大核心目标和重点工作任务,建立“部署—督导—考评”闭环管理机制,推动结对共建工作高质量开局起步。二是校级协同强化责任落实。结对高校成立由双方党委书记任组长的联合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定期研究推进工作机制,签订个性化帮扶协议,明确三年规划与年度任务清单,具体化、项目化、清单化推动工作。公办高校采取“组团式”“1+1+1”的帮扶模式(派出党务干部、思政干部和学科“带头人”3个团队有针对性指导民办高校党建、思政、宣传、学生工作以及学科专业建设等工作),派出帮扶工作组,负责共建项目的具体落实工作。五年来,结对高校的校级领导带队互访开展工作529次,为精准施力、有效结对提供坚实保障。三是院系结对实现精准对接。按照学科专业匹配度,推动400个二级院(系)党组织结对,建立健全组织共建、发展共商、课程共建、师资共培、学生共育交流机制,通过“一院一策”精准施策,形成靶向发力的院系结对共建模式。
二、深化“五维融合”实践,释放协同发展内生动力
一是组织联建筑牢战斗堡垒。指导公办高校聚焦民办高校党组织建设短板,通过学校党委搭平台、二级院系党组织结对子、支部手拉手,找准切入点,多层面、多角度、全方位开展党建结对“共建共创共享”,联合制定完善制度710个,开展党组织特色活动705个,培育特色党建品牌183个,有效提升民办高校党建工作规范化、科学化、特色化水平。五年来,助推入选省级“双创”培育单位的民办高校党组织255个,其中39个入选教育部“双创”培育单位。二是队伍帮带锻造过硬力量。建立结对共建高校干部互派机制,加强干部双向交流,公办高校先后选派帮扶工作人员1639人深度嵌入民办高校关键岗位和业务,近距离传授制度建设、流程优化经验;民办高校组织管理人员386人次赴公办高校跟岗学习,覆盖党务、教学科研、学生工作等关键领域,为干部能力素质全面提升注入新动能。在师资建设上,公办高校累计派出省级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等2772人次,通过联合备课、指导课题申报、教学竞赛辅导等方式,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帮助民办高校教师提高教育科研能力。三是育人协同构建大思政格局。依托公办高校资源和经验优势,面向民办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辅导员等群体开展培训2万人次。积极推动课程共建,联合开发课程126门,紧扣地域、专业等资源,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广东新安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共建反映深圳改革开放史的《深圳红课》,韩山师范学院、潮汕职业技术学院挖掘潮汕侨乡“红头船精神”“侨批文化”,打造《潮侨红课》系列等,协同推动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不断提升。四是载体同创搭建发展平台。公办高校发挥科研与产业资源优势,以党建为纽带,与民办高校共建产学研用平台,联合召开涵盖产教融合、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等主题的学术会议等1439场,建设华为、海尔、小鹏汽车等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近500个,为近5万名师生提供了科研创新、实习实训、社会服务的阵地,有力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合力共建特色文化载体,华南师范大学与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共创“义修哥”社区服务品牌,获全省高校学生工作精品项目。珠海艺术职业学院联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打造“思政+艺术”平台,开发“一课一歌”红色文化课程,案例入选省教育系统党史学习教育典型案例。五是资源共享打通赋能通道。结对高校间构建多维的共享体系,在教学领域,公办高校开放优质课程资源、共享课程体系与教学标准,助力民办高校优化专业布局、提升课程质量,夯实人才培养基础。在科研方面,通过联合攻关、平台共建与资源互通,帮助民办高校获得省级或以上科研项目585项,极大提升了民办高校课题申报与成果产出能力。在信息层面,共享党建与管理信息化工具,推动民办高校实现党务管理、学生服务等数字化升级。
三、创建“三重保障”机制,完善协同发展支撑体系
一是强化经费保障。建立“省级补助+高校配套”经费保障机制,省委教育工委下拨专项结对共建经费,结对的公办高校在此基础上加大投入和积极协调各种资源,民办高校按照工委下拨帮扶补助标准,每年不低于1:2的比例配套安排帮扶专项经费,并提供开展帮扶工作的活动场地,累计投入1234万。同时,规范经费使用管理,建立专款专用、动态审计制度,确保每一笔资金都用在刀刃上,为结对共建工作持续推进提供坚实基础。二是健全考核评估。省级层面将结对共建成效纳入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重要内容,建立“季度调度、年度评估、期满验收”评价机制,组织专家团队每年底进行实地督查,对照帮扶协议和任务清单,量化评估党建规范化、思政成效、学科建设等指标,对推进不力的约谈整改,倒逼责任落实,防止工作“走过场”。校级层面建立“需求—实施—反馈”评价体系,形成双向监督机制。三是加强激励引导。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对在工作中主动作为、帮扶效果好的公办高校,在党建考核和党建“双创”等计划中给予倾斜,将帮扶贡献纳入评优评先、教师职称评审、岗位晋升的“加分项”,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搭建全省交流平台,汇编42个工作典型案例,在全省高校党委书记抓党建工作述职评议大会上发放推广,促进高校互学互鉴,让单点成果转化为协同发展的共性经验,推动工作成效从短期举措转化为长效动能。
(教育部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