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专家观点

刘莉莉:恐惧就排斥,好奇就跟风?民办教育的破局密码:证据驱动+机制创新

作者:abmin     发布时间:2025-11-24 点击数:445

 

当ai技术全方位渗透教育场景,从个性化食谱定制到智能学习方案生成,教育行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范式革命。民办教育作为中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强国建设的浪潮中,既面临着公办教育提质、行业竞争加剧的挑战,也迎来了技术赋能、特色突围的机遇。

“民办教育的发展从来不是偶然的机遇眷顾,而是基于理性思考、系统建构与持续迭代的必然结果,唯有找准定位,不断创新,才能在多元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10月31日,在上海教育报刊总社举行的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第十一期“月末咖*汇”上,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副主任刘莉莉在以“ai时代民办学校特色发展理性思考与路径探究”为题作分享时表示,“ai时代,民办教育不能因恐惧而排斥、因好奇而跟风、因怀疑而观望,需要理性思考、主动面对。”

以下内容根据现场录音整理,内容略作删改。

证据驱动:

民办教育特色化发展的核心逻辑

民办教育的生存根基在于“特色”,而特色的形成绝非口号式宣传或盲目跟风,而是基于证据的精准定位与系统构建。

在教育选择日益多元的今天,家长与学生不再满足于“标准化”的教育供给,而是追求“差异化”的价值匹配。证据驱动下的特色化发展,正是民办学校打破同质化竞争、建立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国际民办教育的实践呈现出鲜明的多样性与精准定位,美国相关学校的探索不仅为我国民办教育特色化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也与国内民办教育从高收费精英校到普惠性学校的多元光谱形成呼应。

美国蓝带学校是指在领导、课程、教学、学生成就和家长参与具有杰出表现而被官方认可的卓越学校,其范围涵盖公立与民办,核心优势在于构建了清晰可落地的特色体系。它以明确的共同愿景与使命感为引领,提供适时且具挑战性的课程,形成了可量化、可评估的特色体系,其成功标志始终围绕学生参与度与成长质量展开,成为不分公办民办的优质教育参考样本。

kipp学校的办学特色更加鲜明,聚焦低收入家庭学生的成长需求,采用独特的办学模式,要求学生利用周六和暑假补充学习,同时以标准化考试和其他客观评价工具作为成绩依据。尽管超时补课、高成绩要求的教学模式引发过争议,但其精准契合了特定群体的升学与成长诉求,其存在的合理性恰恰证明,特色化发展需以服务对象的真实需求为核心证据支撑。

国内民办学校的实践,同样印证了证据驱动的核心价值,这种以证据为导向的特色化发展,正推动民办学校完成从“经验管理”到“数智治理”的转型。传统民办学校的特色打造多依赖校长个人经验或主观判断,而ai时代的特色构建,必须以数据为核心支撑。

浙江锦绣育才教育集团以“让孩子因为我们而幸福”为理念,将特色落到具体可感的细节中。例如,教师需具备“一手好书法、一口标准普通话、一篇好文章”的学科特质,通过可视化的教师素养标准构建学校辨识度。

杭州市建兰中学的“建兰大脑”,覆盖了校园环境、课堂互动、学生行为等场景,从水龙头使用频率,到学生阅读的停留时间,都被转化为优化教育服务的有效依据。学校大脑构建一个新的教学场景,让学生的学习行为沉淀下来成为数据资源,实现个性化教育教学。

上海青浦区协和双语学校则打破数据壁垒,实现不同校区、不同学段的资源共享,让特色发展有了精准的数据支撑。这种数智治理并非要求所有学校盲目投入高端设备,而是要在关键领域建立数据采集与分析机制,让特色化发展从“凭感觉”走向“凭证据”。

民办学校的特色化还需避免“重外在轻内涵”的误区。部分民办学校曾以豪华设施、大型场馆为卖点,但随着教育认知的成熟,家长更关注教育的核心价值。意味着民办学校的特色化需从外在形式转向内涵建设,以课程创新、师资素养、学生成长质量为核心证据,构建真正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

重心转移:

从教师“教得好”转向学生“学得优”

传统教育模式中,民办学校往往以“优质教学”为核心竞争力,强调教师的教学能力与知识传递效率。但在ai时代,知识获取的门槛大幅降低,机器可以更高效地完成标准化知识的传递,民办教育的核心竞争力也逐渐从教师“教得好”转向学生“学得优”。

这种重心转移首先要求民办学校重构课程体系,打破传统学科壁垒,构建与学生生活、时代发展紧密连接的课程内容。

探月学院作为北大附中毕业生创办的民办教育机构,其课程设计聚焦“科技素养、感知能力、公民意识”等核心素养,通过项目式学习、跨学科整合,让学生在真实问题解决中实现成长。虽然没有豪华校园,却凭借独特的课程体系获得美国高中联盟认可,证明民办学校的课程创新无需依赖大规模投入,而在于对教育本质的深刻把握。

浙江锦绣育才教育集团则将课程延伸至校园生活的各个场景,通过“15分钟课间运动”“铃声创新”等细节,让学习随时随地发生。学校还为师生开发了“育才云朵朵”app,实现了教、学、评、管的全流程再造,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得到精准赋能与及时反馈。

重心转移的关键在于让学生“被看见”,实现个性化教育的精准落地。民办学校的灵活性使其在个性化教育方面具备天然优势,而证据驱动则让个性化从理念走向实践。

有研究发现,ai时代的学习需关注“具身智慧”,即机器不仅要模拟人的思考,更要感知人的情感与需求,实现有温度的个性化服务。民办教育在这一领域的探索空间巨大——学校可以通过课堂互动数据,分析学生的思维特点与兴趣点;通过长期成长轨迹,构建学生的“成长档案”,让教育决策更具针对性。

重心转移还要求民办学校重构师生关系与校园生态。传统课堂中,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而ai时代的教师更应成为学习的引导者、陪伴者与合作者。这种平等、包容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得到充分释放。民办学校更应发挥体制机制灵活的优势,打破“教师教、学生学”的单向模式,构建“师生共生、生生合作”的学习共同体。

此外,民办学校的重心转移需兼顾“分数”与“成长”的平衡。美国的kipp学校实践提醒我们,对于部分特定群体,成绩仍是重要的成长支点,但民办学校应超越“唯分数论”,构建多元评价体系。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业进步,也重视其品德养成、能力提升与个性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评价中获得成就感,实现全面成长。

机制创新:

构建适应时代发展的教育生态

ai时代的到来,既为民办教育带来了技术赋能的机遇,也提出了“人机共生”的全新命题。民办学校的振兴不仅需要特色化的教育产品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更需要构建适应时代发展的教育生态,学校更需理性思考、创新勇气。

民办教育的创新体现在打破路径依赖、重构教育生态的实践中。民办学校的发展往往面临“经验主义”的束缚,部分学校习惯于沿用传统模式,难以适应时代变化。ai时代的生态构建需要学校具备“自我革命”的勇气,推动学校从管理模式、教学流程到文化理念的全面迭代。此外,民办学校的生态构建需打破“单打独斗”的格局,构建开放共生的生态系统。学校应主动推动校校合作、家校协同、校企联动,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教育体验与成长路径。

民办教育应构建具有辨识度的校园文化。ai时代的教育不仅需要技术赋能,更需要文化滋养。这种文化既不是空洞的口号,也不是表面的装饰,而是融入教学、管理、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ai时代的校园文化更应强调人的价值,避免“技术异化”,让学生在与ai共生的过程中保持人性的温度、好奇心与共情力,正是民办教育需要时刻铭记的初心。

民办教育还需兼顾规范与创新的平衡。随着民办教育政策的不断完善,规范办学成为底线要求。校长应带领学校主动适应政策变化,在规范的框架内寻找创新空间。例如,在“双减”政策下,民办学校可以通过特色课程、个性化服务、校园生活创新等方式突围;县中振兴背景下,可以聚焦县域学生的独特需求,构建差异化的教育产品。这种“在规范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的生态,让民办学校既能规避风险,又能保持活力。

ai时代的民办教育振兴,是一场以证据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共生为路径的深刻变革,既充满挑战,也蕴藏着巨大的发展空间。民办教育作为中国教育体系的“活力因子”,在教育强国建设中肩负着独特使命,它既可以为不同群体提供个性化的教育选择,也可以成为教育创新的“试验田”,为整个教育行业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民办教育的成功不是一个完全靠机遇的自动化过程,而是持续研究、博弈与迭代的过程。对于民办学校而言,振兴之路没有统一的模板,也没有捷径可走,需要每一位教育者保持清醒的认知、坚定的信念与持续的行动。在ai时代的浪潮中,民办教育唯有坚守教育初心、拥抱技术变革、创新发展路径,才能实现应为、能为、也有为的愿景。

(上观新闻)

本文共1页 

关闭窗口

上海市民办教育协会  版权所有 ©2012-2019  沪ICP备13044383号-1

地址:上海市凯旋路30号5号楼  邮箱:shmbjyxh@126.com  

联系人:吉老师 15221330827  邮编:200042

投稿邮箱:13501745136@163.com mbeduxgc@163.com

当前在线人数:59124;累计访问人数:100834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