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第三届宛平教育论坛上,96 岁的顾明远先生、74岁的佐藤学先生与84岁的成尚荣先生展开了一场跨越国界的对话。当三位教育界泰斗坐在一起讨论“未来教师新形象”时,我们突然意识到:真正的教育智慧,从来不会被技术迭代所淹没。这场持续三小时的对话,像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理解教育本质的新大门。
一、教师角色的范式革命:从“教书匠”到“成长设计师”
顾明远先生提出的“从教学型到专家型”的转变,绝非简单的概念升级。在我看来,这标志着教师角色的范式革命。过去,教师像是标准化生产线上的技术员,负责把固定的知识传递给学生。但现在,教师更应该成为“成长设计师”,就像建筑师设计房屋一样,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为他们量身定制成长方案。

佐藤学先生的“学习专家”理念,与顾先生的观点不谋而合。他强调教师要“设计学习、调整过程、反思提升”,这三个环节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闭环。我想起去年访问芬兰时看到的一个案例:赫尔辛基某中学的数学教师,不再按教材章节授课,而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点设计项目式学习。比如,对足球感兴趣的学生,通过计算球员跑动距离、射门角度等来学习几何和代数;对烘焙感兴趣的学生,通过计算食材比例、烤箱温度来掌握分数和百分比。这种教学方式,正是佐藤学教授所说的“学习设计”的最佳实践。
成尚荣先生提出的“专家型教师”,则为我们描绘了未来教师的具体画像。他认为,新时代的教师应该具备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反思能力。这让我想到了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李吉林老师。她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再到全科情境教育,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最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李老师的例子告诉我们,专家型教师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成长起来的。
二、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定位:技术辅助下的人性回归
“人工智能会取代教师吗?”这是近年来教育界热议的话题。顾明远先生的回答给了我们明确的方向:“人工智能可以帮助教师处理行为世界的事务,但精神世界的引领必须依靠教师。” 这句话道破了教育的本质——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灵魂的唤醒。
顾先生的观点让我想起了去年上海某小学的试点项目。该校引入了AI助教系统,系统可以自动批改作业、分析错题,并为每个学生生成个性化的学习报告。起初,很多老师担心自己会被取代。但实践下来发现,老师们有了更多的时间与学生进行深度交流,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和价值观培养。一位语文老师说:“以前我每天要花两小时批改作文,现在 AI 可以完成初稿批改,我则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指导学生的写作思路和情感表达上。”
佐藤学教授的“技术慎重论”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他提到,研究发现学生人手一台电脑时,学习成绩反而可能下降。这并非技术本身的问题,而是我们如何使用技术的问题。技术应该成为“第三教师”,与教师和学生形成三角互动关系,而不是简单地替代教师的角色。
成尚荣先生提出的“人工智能作为第三教师”的观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平衡的视角。在未来的课堂中,教师负责情感引导和价值塑造,AI 负责知识传递和个性化辅导,两者各司其职,相得益彰。这种模式既充分利用了技术的优势,又保留了教育的人文关怀。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路径:自由心灵与终身学习
“教师需要自由,不仅是外界提供的自由,更重要的是从心灵深处解放自己。”佐藤学教授的这句话,道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在我看来,这种心灵的自由,是教师创新的源泉。
顾明远先生的“学习学习再学习,实践实践再实践”,为我们指明了教师成长的具体路径。这让我想到了北京师范大学的“教师发展学校”项目。该项目将高校与中小学紧密合作,让大学教授深入中小学课堂,同时让中小学教师参与高校的教研活动。这种双向互动,正是“学习-实践-反思”循环的生动体现。
成尚荣先生强调的“中国教师已经站起来了”,既是对我国教师队伍的肯定,也是对未来的期许。在新时代,我们的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科专家,更要成为教育思想家。这需要我们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勇于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探索教育的本质。
结语:未来已来,守护教育的本真
当我们回顾三位教育大家的观点,不难发现一个共同的核心:无论技术如何发展,教育的本质始终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灵对话。未来的教师,将是技术的使用者、学习的设计师、心灵的引路人。
作为教育学专业的师生,我们既是这场教育变革的见证者,更应该成为推动者。让我们以三位先贤为榜样,在教育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用智慧和爱心点亮每个学生的未来。因为我们坚信,教育的真谛,永远在于那些无法被算法替代的人性光辉。
最后,我想用顾明远先生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人类总要战胜各种不利的环境,向“善”的方向发展。让我们腾出手来,把更多的爱撒给每一个孩子,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更充分、更美好的滋养。” 在这个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让我们永远保持这份教育的初心和热爱。
(晓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