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胜利召开,审议通过的“十五五”规划建议为未来五年发展擘画蓝图。上海教育系统掀起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热潮,立足教育强国建设使命,结合城市发展需求深化思考与实践,一起来看教育管理者、教育工作者和广大师生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一线声音——
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医学院院长 范先群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在北京胜利召开,让全体交医人倍感振奋,深受鼓舞。作为国家医学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力量,交医全体师生员工也深感责任重大。全会报告中“加快建设健康中国”的要求,更是为我们医学院校赋予了光荣的时代使命。我们深刻认识到,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我们将坚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我们将聚焦“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的要求,勇担医学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重任,致力于培养卓越医学创新人才,为服务“健康中国”战略、保障人民生命健康贡献“交医”智慧与力量,在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征程中展现交医人的担当与作为!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 陈方若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高质量发展动能强劲、成效显著。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坚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懂管理、通实践、心怀“国之大者”的高层次经管人才;聚焦中国经济现实与行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深入开展扎根中国实践的研究,积极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为服务国家经济主战场贡献智慧与力量。我们将锚定“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全力冲刺,夯实“十五五”发展基础,奋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展现更大担当、作出更大贡献。
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院长、特聘教授 张雁
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主动对接“健康中国”战略、上海市生物医药先导产业发展和学校“大健康”“大海洋”战略,加大在人类健康关键领域以及“人工智能+生物学”等方面的推进力度。通过创新科研组织模式、加强人才梯队建设、优化科研评价体系等,为青年人才发展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坚持“战略导向”与“自由探索”相结合,鼓励开展前瞻性、长期性、引领性的交叉科学研究,同时支持和鼓励一批优秀青年科学家勇闯基础研究“无人区”,强化甘坐“冷板凳”“十年磨一剑”孵化重大成果的学术追求。未来,生命学院将紧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瞄准国际科学前沿,培养一流拔尖创新人才,将生命科学基础研究的优势转化为支撑上海产业发展的新质生产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作出交大生科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党委委员,粒子与核物理党支部书记 李数
面向即将开始的“十五五”发展周期,中国式现代化迈向新的阶段,其关键在于必须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能力。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作为高校教学科研一线工作者,我们重任在肩。在全面开展深挖与交叉相结合的基础研究工作的同时,更将牢牢把握“十五五”时期科技现代化关键机遇与时间点,以大科学范式下的有组织科研和基础科技设施赋能基础科学研究的创新与突破,以开放创新、团结协作、紧跟国家战略需求为驱动力,为“十五五”建设目标的实现乃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绘制科技版图下的满意答卷。
同济大学副校长 许学军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既是重大政治任务,更是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我们倍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必须将全会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部署深度融入学校“十五五”规划制定与实施中。以“数智化、绿色化、融合化”转型为路径,立足同济理工文医学科优势,重点聚焦工程智能、城市安全、智慧交通、智能制造、碳中和技术、集成电路、绿色氢能、干细胞与器官智造、数智计算等前沿领域,强化学科交叉、有组织科研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切实把全会精神转化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扎实行动,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加坚实的人才保障和科技支撑。
同济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 冯世进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为我们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指明了新方向。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深感责任重大,更觉使命在肩。我们将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紧密结合学校发展实际,持续强化有组织科研,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集中力量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争在重点领域实现新突破。同时,要大力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对接,进一步畅通成果转化全链条。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不断优化创新生态,激发创新潜力,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数字中国贡献同济智慧。
同济大学本科生院院长 吴志军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深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为高校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改革指明了方向。当前,人工智能正在给教育教学带来深刻变革,“十五五”时期,我们将把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作为提升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的重要突破口,系统性、深层次地将人工智能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从平台智构、教学智联、师资智育和生态智融四“智”出发,打造未来学习中心、服务未来课堂、培训未来教师、建设未来学校,打造“师—机—生”三元共融教学新生态,书写强国建设的“同济答卷”。
华东师范大学人事处处长兼党委教师工作部部长 杜震宇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中提出“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的部署,高校作为新质生产力培育的枢纽,必须将人才工作嵌入创新链条。我们将努力紧扣学科转型、产学研融合、推动创新能力提升等核心任务,以人才引育激活发展动能,服务国家战略、支撑地方区域发展。在引才工作中,以国家战略、学科前沿和产业需求为导向,聚焦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和前沿学术方向靶向引才;在育才工作中,构建优秀青年人才支撑体系和跨学科人才培育体系,建立以贡献为导向的多元化人才评价标准;用才方面,推动人才与产业创新、社会需求同频共振。下一步,我们将完善人才服务保障,优化资源配置,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催生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华东师范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吕志峰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意义重大而深远。全会擘画的“十五五”发展蓝图与战略部署,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全会强调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高质量发展等“六个坚持”,做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等重要部署,为社科研究锚定了发力方向。我们将聚焦国家战略与地方需求,发挥各院系和研究平台的力量,做好全会精神的学理化和体系化阐释,推动社科研究与实践深度融合,深入推进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华东师大实践,产出更多有深度的高质量学术成果。
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 朱为宏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是在我国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审议通过的“十五五”规划建议,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将坚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以此为指导科学谋划学校新一轮发展:一是聚焦国家战略需求,优化学科布局,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强化有组织科研;二是深化高水平对外开放,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三是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更多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人才和科技支撑。
华东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党委书记 段学志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清晰擘画了未来五年国家发展的宏伟蓝图,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了新动能。化工学院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将“新时代智‘化’未来”的核心理念贯穿发展全程,主动把“双碳”目标、行业绿色转型要求,融入A+学科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让教学科研始终紧跟国家战略,与全会强调的绿色发展理念同频共振。未来,我们将继续锚定目标、勇当尖兵,以更扎实的行动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持续贡献华理化工的智慧与力量。
华东理工大学研究生院院长 杜文莉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这为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作为研究生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主动作为,系统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建设,积极推动学科专业设置调整和优化,不断深化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改革,努力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注入核心动力。
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院院长 魏航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强对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全会公报的相关内容是二十大报告提出的“要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的人才支撑”的继承和发扬。学校当前正在进行的数智新财经战略的推动与落实,与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的内涵是完全一致的。下一阶段,上海财经大学在研究生的培养中将积极落实四中全会的精神,结合上财数智新财经战略,以服务国家经济主战场为核心,大力推进数智财经复合型人才培养,有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积极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上海财经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院长 高红冰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了“十五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主要目标和发展任务,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未来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新战略部署。全会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下一阶段,上海财经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将围绕数字经济学科建设,加强数字中国、智能科技创新、智能化转型、智能治理、未来产业、教育强国等理论研究与案例总结,提出决策咨询建议,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快推进学科交叉和产教融合,把中央精神与要求落实到数字经济高端人才的培养工作之中。
上海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 沈伟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中明确提出将工业母机等领域列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点,这与机械制造业的转型需求高度契合。目前,上海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正在不断完善课程体系,落实产教融合,引导学生聚焦产业痛点,为行业产业精准培养人才。科研上,主动对接企业需求,参与产学研合作项目,践行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要求。教育是科技自立自强的根基。我将以全会精神为指引,既传机械制造之技,更育自主创新之心,为培育合格的人才接力续航。
上海理工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 李臣学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为创新创业教育指明了方向,其核心精神在于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能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创新人才。如何帮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勇于向高精尖技术领域探索?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关注国家战略规划,寻找个人兴趣与国家发展需要的结合点?我们需要在教育实践中,重塑教育目标,统筹学校、社会资源,构建“教育、培训、孵化、服务”四位一体的育人模式。
上海理工大学智能科技学院党总支书记 夏小华
根据大会提出的“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经济发展方向,上海理工大学智能科技学院要立足服务大局把握自身使命、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统筹推进工业智能领域人才培养改革和立德树人机制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坚持开展应用导向的前沿基础科学研究,加快建设以光学人工智能为特色、理工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高水平、研究型、创新性特色学院。学院的各项任务,核心宗旨就是进一步夯实光学人工智能的科研发源地、人才培养摇篮和技术领跑者地位。
上海海事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党委书记 李希平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的召开,为“十五五”时期发展指明了方向。交通运输学院作为全国最早创立交通运输工程学科本科专业及第一批硕士点学院之一,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顺应数智化趋势,聚焦“智慧港航系统工程”,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培育高素质航运人才,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力量。
上海海事大学学院院长 张秋荣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我们深刻领会到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发展的重要性。面对航运业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大势,我们必须加快革新人才培养体系,将人工智能、绿色能源等前沿科技深度融入课程教学与专业实践,着力培养能够引领未来航运发展、驾驭新型船舶的高素质航海人才,为交通强国与海洋强国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上海海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 吴先华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聚焦“十五五”规划,为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上海海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要紧密围绕全会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独具港航特色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为龙头,以航运金融、国际邮轮管理、国际会计、供应链管理、经济学(物流与海运经济)等专业建设为支撑,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培养高素质航运经管人才。
(上海教育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