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行业动态

“大退潮”趋势下,民办中小学如何与公办校错位互补?

作者:abmin     发布时间:2025-11-10 点击数:1860

 

董圣足: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民办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长三角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吴霓: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战略与宏观政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全国民办教育协作创新联盟理事长

田光成:浙江省发展民办教育研究院院长,浙江省民办教育协会科研和法律事务部部长,中国民办教育协会法律与政策专委会专家委员

 

民办学校是我国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在扩大教育资源供给、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教育需求、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政策环境的变化、生源结构的调整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我国民办中小学普遍面临招生难、规模萎缩甚至停办转型等严峻挑战。“大退潮”之下,民办学校如何求得生存与发展?其变化调整可能对基础教育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些问题,我们邀请了三位专家展开深入解读和探讨。

 

议题一:请结合相关政策文件和行业动态,分析分类管理背景下民办教育政策的最新变化,以及当前民办中小学的规模与布局调整态势。

 

吴霓:我国民办教育政策历经十余年发展,逐步形成了以分类管理为核心、以规范与引导为双主线的制度体系。分类管理背景下民办教育政策的最新变化:一是压缩义务教育民办学校在校生占比至5%以内,保留了少数社会影响较大、质量较高的民办中小学,形成公办、民办二分的办学格局;二是引导民办学校“特色”发展,支持民办学校在科创、艺术等领域打造特色,适配我国基础教育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的整体需求。

 

从规模与布局调整态势来看,当前民办中小学的发展呈现“义务教育阶段规模收缩与普通高中阶段扩张并存”的主要特征。

 

据统计,2024年民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9576所,与2023年相比,减少了524所,在校生1105.95万人,与2023年相比减少了116.04万人;2023年民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1.01万所,比2022年减少了425所,在校生1221.99万人,比2022年减少了134.86万人。可见,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数量和在校生数量都在不断减少。

 

与民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数量不断减少的态势相比,民办普通高中的数量不断增加。2023年民办普通高中比2022年增加267所,在校生人数增加49.97万人,2024年民办普通高中学校数比2023年增加252所,在校生人数增加了40.73万人。

 

董圣足:2018年以来,针对民办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出于确保办学方向正确、维护教育公益属性、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和重塑良好教育生态的需要,国家层面相继出台并实行了一系列新的规制措施。在大力压减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数量、积极推进民办幼儿园向普惠化转型、适当调控民办义务教育发展规模的同时,全面强化了各级各类民办教育的办学规范和行政监管。经过一个阶段的集中整治,各级各类民办学校的公益属性更好彰显、比例结构渐趋合理、办学行为愈加规范、社会声誉得以重振。

 

立足当前、面向未来,《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要“办强办优基础教育,夯实全面提升国民素质战略基点”,其关键举措包括但不限于:深入实施基础教育扩优提质工程,探索逐步扩大免费教育范围,有序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小班化教学,稳步增加公办幼儿园学位供给,加快扩大普通高中教育资源供给,统筹推进“双减”和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等等。并进一步强调要“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虽然法律层面允许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的民办学校可以选择营利性办学,但总的政策导向则更趋于引导举办者选择非营利性办学。

 

从相关教育政策走向研判和基础教育适龄入学人口变化趋势分析来看,未来5~10年,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总体办学规模仍将在现有水平上持续下降,也即,民办小学、初中在校生(含政府购买服务学位数)占比估计会从现有的7%左右下降到4%~5%;而高中阶段民办学校将迎来新一轮“人口红利”,其在校生规模将有望从目前的20%左右跃升至25%及以上。

 

田光成:在新的政策环境下,对于实施义务教育的民办学校,由于受到“在校生不超过5%”和“不再审批新设立的学校”政策影响,根据教育部官网公布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已由2021年的1.22万所降至2024年的9576所,降幅达到21.5%,在校生数量从2022年的1356.85万人降至2024年的1105.95万人,降幅达到18.5%。截至2024年民办义务教育学校的生源占比为6.92%(包含购买服务部分)。

 

目前我国关于民办义务教育的总体政策基本是稳定的,既不会进一步压减规模,也不会放开限制,在基本政策不变和受人口出生率影响生源逐渐减少的情况下,至2027年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可能会减少至7000所左右,在校生实际占比不超过5%。按全国2844个县级行政单位计算,每个区县平均不足3所。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必然要走“少而精、小而美”的发展之路。

 

对于民办普通高中而言,目前的民办教育政策并没有过多限制,由于提高高中普及率的政策要求,民办普通高中无论是学校还是在校生的数量与占比,均有大幅度增长。历年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民办普通高中从2019年的3427所增长到2024年的4819所,学校数量增幅达到40.6%,占比为30.6%,在校生也从2019年359.68万人增长到2024年588.49万人,增幅达到63.6%,占比为20.14%。

 

总体而言,国家政策层面虽然没有限制民办普通高中的发展,但从规模总量和占比而言,民办普通高中的数量正趋于饱和,除少数地区发展不均衡、尚有一定空间外,大部分地区民办普通高中的发展在规模上面临挑战。民办普通高中的发展应从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变,向政策倡导的“优质特色”方向发展。

 

议题二:面对当前的生存、发展压力,民办中小学应如何重新定位自身角色,实现差异化破局?

 

吴霓:我国基础教育核心矛盾已从“绝对不足”转向“相对不足”,资源总量基本满足需求,但特色教育、个性化培养等领域存在结构性缺口。在此背景下,民办中小学需以“公办教育互补者”为定位破局,核心在于走特色发展之路,从“全面覆盖”转向“单点突破”,依托自身资源深耕核心赛道,将特色融入教学、活动与评价,形成与公办校的错位互补,进而确立不可替代的价值坐标,实现可持续发展。

 

董圣足:受出生人口曲线波动性影响,从现在开始到未来5~10年,基础教育各学段的学位供需矛盾将会异常突出。随着学前教育适龄入学人口于2020年前后全面进入低谷、小学适龄入学人口于2023年达峰后进入下降阶段,初中、高中学段的起始年级的入学人口也将分别于2029年和2032年前后迎来下降期。今后一个时期,就基础教育学校学位供给状况而言,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将逐次表现为先紧缺后过剩的波状形态。与此同时,受基础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扩优提质、职业教育社会认同度逐步提高以及经济不景气所导致的“消费降级”等因素的综合影响,部分条件不佳、质量不高、特色不明的民办中小学已经或正在陷入招生困难、入不敷出乃至关停倒闭的局面。

 

在加速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背景下,广大民办中小学所面临的转型发展任务十分艰巨而繁重。适应制度变迁和环境变化,直面少子化时代的到来,民办中小学务必要在深入做好战略研判和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在细分市场中重新进行精准定位,并尽快实现以下三个转向:在发展思路上,要从外延扩张转向内涵提升;在发展重点上,要从同质竞争转向错位发展;在发展方式上,要从粗放管理转向集约经营。其中,民办初中、小学应该积极探索小班化、精英化教育,而民办高中学校则要致力于推进多样化、特色化发展,与同一层次的公办学校形成差别定位、错位发展,以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个性化的选择性教育需求,从而在日益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立于不败之地。需要强调指出的是,民办中小学要实现特色化、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相应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撑,相关部门应当依法落实民办学校在招生、收费和教学组织等方面的办学自主权,并在税收减免、财政扶持和教师津贴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

 

田光成:自2022年起,由于全国各级各类生源总体处于下降趋势,再加上公办教育资源不断扩充、民工回乡潮等原因,民办中小学的减少并没有造成教育资源的紧张和短缺。基础教育格局由原来的“民强公弱”逐渐转为公民办学校均衡化发展。教育资源再分配后,越来越多的教育资源向公办学校汇集,越来越多的优质教育资源流向公办学校,这对民办中小学的不利影响正日益彰显。

 

民办中小学与公办中小学不同的地方在于,民办学校不仅要遵循教育规律、做好教育,同时还要遵循市场规律、做好市场。一个机构要想在市场上具有生命力和竞争力,关键在于其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具有独特性和差异性,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选择性和对生活的美好需求。

 

民办中小学的发展同样如此。未来民办中小学的发展必须解决好以下五个问题。一是准确的学校定位。要能清晰地回答:培养什么样的学生,要办什么样的教育,要为哪类群体服务。二是鲜明的办学特色。要将学校办成教育的亮点、学生的爽点、市场的卖点。三是个性化的教育服务。学校教育要真正贯彻承认差异、尊重选择、多元发展、因材施教的理念。四是美好的教育体验。学校要让家长和学生对学校教育理念深切认同,对教育的结果比较满意,对教育的过程体验美好。五是适度的办学规模。要办“小而美”“小而精”的学校,积极探索“小班化”教育和“小学校”管理规律与策略。

 

议题三:民办中小学的大幅缩减是否会对基础教育格局和教育资源再分配等带来影响?如何前瞻性布局与应对?

 

吴霓:入学人数的减少,对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是同步冲击的,但这种冲击对民办教育的影响会更大。例如,今年石家庄市的民办高中生源不足的问题凸显,某高中计划招生1500人,实际招生1285人;另一所高中计划招生1400人,实际招生915人,大部分民办高中都未招满。这种情况,必定会对基础教育格局和教育资源再分配等带来影响。一是基础教育的多元性减弱,家庭的差异化教育需求难以满足;二是民办教育的生源大量涌入公办校,导致公办学校资源承载压力陡增。

 

为此需要提前布局与优化:一方面,依托数据大模型,结合区域人口变化(如学龄人口增减)与经济发展水平,动态测算学位供需,合理调整公、民办校建设规模与空间布局,既避免学校过度扩张导致资源闲置,也防止学位供给不足;另一方面,保留办学规范、质量较高的民办中小学,利用公、民校的耦合关系,弥补公办校普惠覆盖下的差异化供给缺口,正向推动区域教育多元发展。

 

董圣足:从国内一些地区的实际情况来看,民办中小学出现大量关停或者招生大幅缩减,显然会对特定区域的基础教育格局和教育资源再分配等带来影响。譬如,西部某省大幅压缩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的招生规模,不同程度导致了该省下辖部分县域公办学校的大校额、大班额现象。又如,中部某省要求各地市统一口径控制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在校生比例,导致有的地市不得不改扩建公办学校,给本就捉襟见肘的地方财政造成了巨大压力;再如,东部某省将很大一部分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强制转设为公办学校,这不仅大大增加了地方财政办学支出,还减少了老百姓的教育选择权。

 

民办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表明,在教育强国建设进程中,适度发展民办中小学校,对于满足老百姓多样化、个性化、选择性教育需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向“十五五”乃至2035年,地方各级政府应当坚持互补性发展思维,多渠道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提供公共教育服务,引导民办教育兼顾战略需要和民生需求,共同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为此建议——

 

一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布局和资源配置上,应当秉持一视同仁原则,统一将民办中小学纳入地方政府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教育专项规划,给民办中小学留足必要的发展空间。二是鼓励支持民办中小学发挥体制机制优势,深入实施“沃土计划”和“脱颖计划”,探索创新型人才早发现、早培养机制,并对探索成效显著的民办学校提供专项财政扶持。三是结合“双新”改革的实施,大力推动民办高中学校提高教育质量、强化办学特色,并支持办好一批民办综合高中和以科技教育等为特色的民办高中。四是通过购买服务、委托管理等形式,支持所在地高水平民办中小学托管一部分薄弱公办学校,实现共同发展、相互促进,以更好地达成基础教育扩优提质的目标。

 

2025-11-07 14:39发布于北京《光明日报》旗下《教育家》杂志官方账号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战略与宏观政策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王志燕对部分笔谈内容作出贡献)

本文共1页 

关闭窗口

上海市民办教育协会  版权所有 ©2012-2019  沪ICP备13044383号-1

地址:上海市凯旋路30号5号楼  邮箱:shmbjyxh@126.com  

联系人:吉老师 15221330827  邮编:200042

投稿邮箱:13501745136@163.com mbeduxgc@163.com

当前在线人数:46627;累计访问人数:10024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