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教育能培养出适应智能时代的人才,我们的教育才能从平庸走向伟大。教育是终身的准备与超越,这是我一直在基础教育领域持续探索的动因。我在上海中学任校长24年,之后持续在上海市基础教育国际课程比较所担任所长,这期间我一直在思考我国教育从大走向强的转型中,学校教育如何在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建设中,大力推进面向智能社会的创新人才早期培育。
基础教育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要处理好义务教育与培育创新之苗的关系,人人成才与创新人才的关系,成绩优秀学生与创新潜质学生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必须关注学生的兴趣与潜能的紧密结合,并聚焦一定的学习领域,以“聚焦志趣,激发潜能”的改革突破口,关注学生志、趣、能的匹配。创新是个性化的,每个孩子的志趣能都有差异,整齐划一的教育、程序化的批量训练,不可能培养出创新人才;创新是基于一定领域的,创新人才也是分领域的,一个人不可能在所有的领域都成为创新人才:识别和开发学生的优势潜能领域,促进学生的志趣聚集领域与优势潜能领域匹配,基于该领域提升他们的创新思维与创新人格才能取得更大成效。 
 既然创新人才有领域之分,学生的优势潜能有层次之分,高中需要为学生提供提升志、趣、能的多样化、分层次的系统化平台。一所学校能提供的平台是有限的,学校在某一领域搭建的平台越好,学生在这一领域的志趣和潜能匹配程度就越高,其达到的发展境界也越高。当全区、全市的整体、系统化布局形成一定的规模、导向,每一个学生的志趣能的发展就能找到适合自身的载体,不同类型、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创新人才早期培育就有了更为坚实的基础,学生全面而又个性的可持续发展就有了更宽广的舞台。
基础教育应为构建我国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人才根基。基础教育是培养未来人才创造潜能的关键期,在促进自主创新体系建立方面要承担切实的责任。在“点”上的对策,加强对资优生创新潜质开发是促进基础教育与自主创新体系衔接的关键;在“面”上的对策,要在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化的背景下,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创造潜能开发。基础教育是否能够源源不断地提供一大批富有潜质且可持续发展的学生,将直接关系到创新人才的数量与质量,培养速度与高度。
从基础教育领域开始,抓好资优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资优生德育,最为重要的在于我们要根据资优生认知发展、主体发展的差异性,在把握学校德育共性的基础上,进一步为资优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发展“量体裁衣”。资优生政治思想中的爱国主义精神,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中的社会责任问题,心理品质中的承受力问题是资优生德育需要着重解决的三个关键性问题。
为了孩子明天的发展,今天的基础教育要具有国际意识。这种意识不仅表现在通过比较与交流来寻找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教师培养、管理方略、教育研究等方面变革的突破口,也表现在让我们的教育优势与长处在更为宽广的范围内得到发扬;不仅表现在主动认识世界主流教育,也表现在国际视野下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中国需要建设世界一流的中学。目前所倡导的“基础教育均衡化”绝不等于教育平均化,而应是着眼于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基础教育均衡化,既要在实现教育均衡中关注每一个学生潜能的发挥,又要着眼于未来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创建一些高质量、高层次的学校。这些学校的发展,应以“世界一流名校”作为自己的参照系。
通过对世界一流学校的对比分析,我认为当代世界一流中学主要有这些衡量指标:深厚的学校文化积淀,提供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教学与学科特色的发展,数字化的教育环境,与世界教育交流的话语系统,有强大发展后劲的在校与毕业生群体,有相当知名度的教师群体,等等。建设世界一流的中学,我们要在国际性与民族性的统一上闯出新路,形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中国特色的学校发展核心竞争力。没有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学校,不但不可能形成世界一流的中学,反而会使我们的学校教育产生“根的迷失”现象。
教书育人是终身的准备与超越,我将在基础教育领域的改革与实践探索中加强学习、持续思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踏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步伐,为发展具有世界先进水平、中国特色的现代优质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谨以此寄语上海中学建校160周年,也祝愿上海中学能够为我国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培育出更多更好的各行各业优秀人才。
(唐盛昌:上海中学原校长、正高级教师、上海市首届教育功臣)
(第一教育专业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