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重庆市民办高校体育联盟成立大会在重庆城市科技学院举行。这一区域性体育协作组织的诞生,是“融体育·创未来”重庆市民办高校体育发展系列活动的核心成果,推动重庆民办高校体育事业从“分散发展”迈入“协同共建”的新阶段。
据悉,此次活动由该校新活力体育产业学院提供支持,通过多维度场景创新与跨领域资源整合,构建起“产业赋能、健康筑基、学术引领、联盟聚力”的体育育人生态系统。
从“分散发展”到“协同共建”
成立大会上,选举产生了联盟首届领导与工作机构。重庆城市科技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贾瑞受聘为首任理事长,该校体育与大健康学院院长胡红受聘为常务副理事长。会议同时为来自重庆十余所民办高校的副理事长单位、副秘书长单位及理事单位进行集中授牌,一张覆盖广泛、组织严密的协作网络就此织就。
贾瑞现场分享了联盟的发展思路和工作规划,表示将致力于破解民办高校体育资源分散、产教融合不深、育人效能不足等核心问题,通过建立校际课程共享、联合赛事、科研攻关与师资交流等长效机制,把民办高校体育从“分散发展”转向“协同共建”的轨道上。
贾瑞强调,联盟的成立,是一次从理念到实践、从组织到机制的系统性创新,未来在“五育并举”理念指引下,联盟将持续推动“育体”与“育心”深度融合,为全国民办高校体育改革贡献“重庆经验”与“民办智慧”。
为深度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大会同步成立了“成渝经济圈民办高校体育联盟”,标志着川渝两地民办高校体育事业协同发展进入新阶段。
专家指引体育育人新路径
联盟成立前夕,“融合·创变:民办高校体育高质量发展协同创新论坛”顺利举行,多位体育教育领域的专家为重庆民办高校体育发展提供前沿理论指导与实践智慧。
重庆城市科技学院理事长刘学民介绍,学校体育与大健康学院坚持“数智体育+智慧健康”双轮驱动,构建体、医、工、管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已累计培养近2700名复合型体育人才。他深知,民办高校体育事业发展从来不是“单打独斗”的征程,希望各兄弟院校、专家能与之建立长期共建机制,在体育大类人才培养、教学创新与科研发展等方面多提宝贵意见。
上海交通大学体育科研所所长孙麒麟结合其逾五十年的体育教育与管理经验,强调高校体育发展必须注重“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顶层设计。他表示,民办高校应深入学习并贯彻国家关于学校体育的方针政策,同时善于从历史传统和兄弟院校中汲取智慧,打造“一校一品”的独特体育文化。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瑞林聚焦体育人才培养的转型升级,深刻剖析了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在目标、选材、理论基础上的本质差异,强调高校体育应立足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健康发展。他提出,体育人才培养必须紧密对接社会需求,强化“应用为本”的导向,并大力推动学科交叉,以应对体育产业多元化发展带来的新挑战。
成都体育学院原党委书记、校长刘青从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的宏观背景出发,建议民办高校应充分发挥其“机制灵活、转身快”的独特优势,避免与公办院校同质化竞争,而是要敏锐洞察国家战略与区域需求,通过差异化定位、特色化发展,在某一领域或项目上形成核心竞争力,实现“弯道超车”。
多元活动构筑“体教产”融合生态
系列活动的另外两大板块——“大学生校园微马拉松比赛”与“校园体育品牌文化体验日”,则从大众参与和产业对接层面,生动诠释了联盟未来的使命。
前者以5公里闭环路线为载体,通过科学规划赛事流程、完备补给保障与专业医疗支撑,构建起“安全参赛—健康实践—理念认同”的全链条育人路径。
后者作为“体教产”融合的生动实践,邀请了近20家运动服饰、健身器材、体育文创等领域的知名品牌入驻校园,设立互动展位与体验区。师生们得以零距离接触体育产业前沿科技与产品理念,参与运动装备试用、体质检测及科学健身咨询。
重庆城市科技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此举超越简单的消费场景构建,通过品牌文化的浸润与产业动态的直观展示,有效推动体育经济视野向校园的深度渗透,初步形成“校园需求激发—产业创新反馈—人才精准输送”的良性循环机制。
(金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