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7年,有条件的幼儿园开设托班,实施托幼一体化管理,幼儿园托班提供托位不少于1.5万个;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保持在90%以上,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进一步提升至70%;高起点建设青岛二中、五十八中等优质高中新校区,实行“优质高中+薄弱高中”“优质高中+普通高中”集团化办学,扩大优质公办高中学位供给,提升普通高中办学条件;扩大优质高中学位供给,打造10所优质科学教育特色高中,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10月21日,青岛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青岛市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和基础教育扩优提质三年行动计划的有关情况。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幸福和城市的未来。为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教育强国、教育强省战略部署,加快建设教育强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市委、市政府印发了青岛教育强市建设规划纲要,明确了青岛教育未来十年的发展蓝图。为了推动教育强市建设高起点开局、高质量推进,市教育局研究制定了学前教育、基础教育等5个专项三年行动计划,明确了教育强市建设的“施工表”和“任务图”。
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其质量直接影响着个体发展的起点公平与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青岛市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是对教育强市规划纲要的具体落实,以优质普惠发展为总体目标,强调坚持公益普惠基本方向,巩固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创建成果,强化政府主体责任,健全普惠性学前教育保障机制,扩增优质学前教育资源,提高保育教育质量,打造全省领先、全国一流的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示范样板,为教育强市建设夯实基础。
行动计划的主要任务重点围绕优结构、提质量、强保障、促改革、严管理五个方向展开,具体包括十项工程,包括:普惠性资源结构布局优化工程、乡村学前教育改革提质工程、学前教育内涵发展工程、保育保健工作提升工程、联盟办园改革深化工程、保教队伍建设强基工程、普惠性经费保障完善工程、托幼一体化改革工程、协同共育体系建设工程、幼儿园治理水平提升工程。
其中,普惠性资源结构布局优化工程将主动适应新的学位供需形势,优化资源结构,通过将新建设的小区配套幼儿园开办为公办园、回购回收回租民办园等途径,持续提高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支持优质普惠性民办园健康发展;统筹当前和长远,优化资源布局,做好公办园撤并调整和闲置资源统筹使用。
新增“托幼一体化改革工程”
在十大工程中,有一项是“托幼一体化改革工程”,是以往学前教育发展内容中没有的。这是顺应新的发展形势和社会需求提出的一项新的改革任务。主要是指支持幼儿园在满足3—6岁幼儿入园需求的基础上开设托班,招收2—3岁幼儿,提供托育服务。
目前,全市范围内正在积极推进幼儿园托班的开设,已经有300多所幼儿园开设了600多个托班,提供托位约1.2万个,另外还有300多所幼儿园的400多个托班正在备案过程中,其中不少新增托班都是公办幼儿园开设的,将进一步优化托位的结构和布局。
今年,省政府出台了支持幼儿园开设托班的若干措施,青岛市多部门联合贯彻落实,对登记备案、托班招生、收费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细化。幼儿园满足3—6岁适龄幼儿入园需求,仍有空余单独活动用房的,坚持应招尽招原则开设托班。普惠性幼儿园开设的托班提供普惠性托育服务。幼儿园举办托班需要到当地卫健部门进行备案,备案通过的可以招生,一般在小班统一招生后开展,入托年龄为当年8月31日起年满2周岁不满3周岁的幼儿。托班班额一般控制在20人以内,配备教师和保育员。托班教师应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证,保育员应取得岗位培训合格证,取得婴幼儿发展引导员、保育师等资格的教师和保育员优先安排至相应岗位。幼儿园托班遵循2—3岁幼儿发展的年龄特点与个体差异,制订科学的托班保育方案,合理安排一日活动,为幼儿提供生活照料、安全看护、营养膳食、健康管理等照护服务,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普惠性幼儿园托班招收的幼儿,一并纳入学前教育生均经费保障范围,享受托育服务保育费补助和生均经费补助。
支持幼儿园在满足3—6岁幼儿入园需求的基础上开设托班,招收2—3岁幼儿,提供托育服务,对托班的管理责任、保障机制、教师配备、一体化管理、人员培训等方面提出具体举措,实现托班管理规范化。
通过十项工程,学前教育努力实现:普惠性资源结构持续优化,2027年,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保持在90%以上,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进一步提升至70%。保育教育质量稳步提升,“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理念全面落实,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进一步健全,补齐农村发展短板,保育保健水平进一步提升,协同共育体系更加完善。普惠性保障机制更加完善,政府财政支持学前教育普惠性发展机制进一步完善,保教队伍整体水平进一步提升,幼儿教师持证上岗率100%,本科及以上学历专任教师比例达到65%。幼儿园管理进一步规范,幼儿园管理制度更加健全,办园行为进一步规范。有条件的幼儿园开设托班,实施托幼一体化管理,幼儿园托班提供托位不少于1.5万个。
基础教育扩优提质三年行动计划
如果说学前教育是“奠基”,那么以义务教育段、高中段教育为主要代表的基础教育就是“立柱架梁”。《青岛市基础教育扩优提质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的总体目标是:到2027年,建立起与人口变化相适应的基础教育资源统筹调配机制,持续优化教育布局,建成高质量教育体系。
具体来说,要实现“两段”“两类”教育的新突破: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全域通过国家级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验收,缓解大校额、大班额问题,城乡、校际差距显著缩小。普通高中优质特色,扩大优质高中学位供给,打造10所优质科学教育特色高中,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推进特殊教育优质融合,完善15年一贯制特殊教育体系,打造“海纳百川”融合教育品牌,发挥孤独症教育全国示范作用。专门教育优质规范。健全教育矫治课程体系,打造专业化师资队伍,保障特殊群体学生健康成长。通过以上工作,推动青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持续保持在全国第一方阵。
推进实施“十大工程”
市教育局设计了“十大工程、二十个重点项目”,形成了“全链条、多维度”的推进体系,包括:五育融合立德树人工程、基础教育资源统筹调配工程、义务教育市域优质均衡工程、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工程、课程教学提升工程、课程教学提升工程、中小学科学教育促进提升工程、特殊群体学生教育关爱保护工程、干部教师队伍强基培优工程、基础教育改革创新引领工程。
其中,义务教育市域优质均衡工程以市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为核心任务,完善集团化办学、学区制管理机制,推动优质资源向乡村延伸,实现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全覆盖;有序推进乡村小规模学校撤并。
扩大优质高中学位供给
高中阶段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扩大优质高中学位供给、推动普通高中特色化发展,既是回应群众期盼的民生工程,也是建设教育强市的重要支撑。
青岛市现有普通高中95所,在校生16.2万人。近年来,通过推进优质特色高中建设、集团化办学、加强教育教学改革等措施,取得了一系列成效:近三年全市新增公办普通高中学位7960个,2025年通过现有学校挖潜扩容、青岛一中和九中增设新校区、在民办高中设立公办班等措施,新增普通高中学位4800个;创建省级特色高中7所、省级学科基地学校8所,2所学校被评为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45项教学成果获得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相关做法被教育部推广,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稳居全省第一方阵。
但随着学龄人口排浪式变化,未来5~8年初中毕业生逐年增加,优质高中学位需求持续扩大,与群众对“上好学”的期待仍有差距。
为此,在基础教育扩优提质三年行动计划中专门设计了“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工程”,围绕“强校扩优”“特色多样”两大核心,再推出一系列实招硬招,具体包括:以“强校扩优”化解“优质学位供给”难题。编制了普通高中建设规划,规划高起点新建一批优质高中,未来三年将重点推进青岛二中东校区、青岛五十八中北校区等新校区(学校)建设,同时通过对现有高中学校进行改扩建、改造闲置校舍、购买民办学校学位等措施,持续扩大优质普高学位供给,确保普通高中招生录取率、公办普通高中在校生占比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同时,深化集团化办学,通过“省级特色高中+区(市)薄弱高中”“市级优质高中+区(市)普通高中”的结对模式,推动优质学校输出管理、共享课程师资;同时加强县域高中支持力度,优先保障其办学条件标准化,将校长教师培训纳入市级统筹,社会捐赠资源优先倾斜,实现全域普通高中高质量发展。
以“特色多样”满足“学生发展差异化”需求
通过将深化“特色学科+特色高中”模式,在开齐开好必修课程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分层分类的选修课程,持续加强特色高中和特色学科基地建设,形成人文、科技、艺体、海洋等多类型特色错位发展格局,重点打造10所优质科学教育特色高中。还将依托优质普通高中建设高水平综合高中,深化职普融通,让擅长科研的学生有发展平台、偏爱艺体的学生有升学路径。同时,建立特色高中评估机制,将办学质量、学生体质健康、学业水平等纳入考核,确保特色发展可持续。未来三年,推动这些举措落到实处,努力打造区域均衡、质量一流、选择多元的青岛高中教育模式,让更多孩子享受到优质、多样的高中教育。
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事关千家万户的幸福,事关青岛未来的发展。《青岛市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和《青岛市基础教育扩优提质三年行动计划》的发布,标志着青岛基础教育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全市教育系统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凝聚共识,齐心协力,将两个《三年行动计划》的每一项任务转化为提升办学质量、惠及广大学生的实际行动,共同推动青岛基础教育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走在前、开新局”,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青岛财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