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由上海教育报刊总社、江苏教育报刊总社、浙江省教育宣传中心和安徽省教育宣传中心联合发起并共同主办的“长三角校长论坛”在上海市卢湾高级中学举行。

今年,论坛的主题为“AI时代的学校教育教学”,长三角四地校长齐聚上海,共话AI时代的教育。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杨振峰,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政府副区长袁园,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长三角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上海市民办教育协会常务副会长胡卫,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党工委副书记、副局长金怡,上海教育报刊总社党委书记许涛,上海教育报刊总社社长仲立新,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社长赵建春,浙江省教育宣传中心党委书记、主任薛平,安徽省教育宣传中心主任姚江龙,出席了本次活动。
AI时代,人才需求改变后
教育如何重塑?
论坛现场,袁雯和胡卫分别带来了两场精彩的主旨报告,探讨了AI时代创新人才培养。主旨报告环节由上海教育报刊总社社长仲立新主持。

上海师范大学校长袁雯在报告中提到:“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不仅仅是教学工具的变革,‘因材施教’‘创新教育’等名词的出现,预示着一个教育新时代的到来,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改变。”
她认为,未来,需要培养管理AI的人才,因为部分基础性工作具有可替代性,同时,也需要具备效率思维的人才,能够运用AI来提升学习和工作效率,“这样,人类将拥有更多有意义和价值的‘闲暇时光’。在教育领域,‘闲暇时光’意味着通过AI赋能提高教与学效率,腾出标准化空间,容纳多样化和可能性,让每一所学校成为多样性的生长土壤。”

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长三角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上海市民办教育协会常务副会长胡卫认为,未来有3类工作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第一类是木工、电工、水泥工等需要实体化操作能力的岗位;第二类是精细化工作,包括老人护理、婴幼儿保育等;第三类是需要适应复杂环境的工作,比如造船行业中的机电设备维修,这一岗位对肢体协同性和实时判断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因此,胡卫提出了未来创新人才培养的几大着力点,“创新没有天选之人,基础教育阶段的创新人才培养应该是面向人人的,为每一个孩子今后走向社会为各领域做出贡献奠定基础;在智能时代,学习的目标应当从‘为谋生’转向‘为更好生活’,通过艺术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提升他们的文化理解与审美能力。”
从“小众特长”到“全员基础”
AI赋能教育新探索
在上午场的论坛中,来自长三角四地的4位校长围绕“AI赋能教育新探索”展开探讨,分享了各学校在人工智能浪潮下的实践,该环节由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所长徐士强主持。
上海市卢湾高级中学校长何莉谈道:“人工智能时代,要培养高中生更强的审美表达、同理心及创造力,拥有不被人工智能替代的能力。”2001年起,学校就开启了科学教育的实践和探索,在智能时代浪潮下,致力于创建一所以人工智能为特色的智能化·科技型·创新型高中。
卢湾高级中学将人工智能元素融入原来的科学教育课程体系中,开发了“人工智能+”特色课程群,还创设了“数智学谷”自主学习新样态,采用“大社区+小部落”协同学习模式,推动学习者在“做中学、学中做”中实现知识迁移与能力内化。
南京市金陵中学实验小学校长何义田则表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认识到AI的高效与精准,更要珍视学生自己思考的原创性和深度。”
他举例,五年级第五单元习作《神奇的探险之旅》的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结合读过的探险书籍,创编一个惊险刺激的探险故事,并写出具体细节,“老师没有直接使用AI工具,而是让学生读教材,从教学提示中读清楚这次习作的要求、关键目标和写作的思路,再用AI来创设情境,提炼核心信息,将自己的思考与AI的呈现进行对比。”
浙江省杭州市学军小学作为杭州市最早一批自主研发AI作文册并投入应用的学校,教师跟踪发现,学生在家写的作文普遍比在课堂上写的质量高,“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生在家过度依赖AI作文软件。但教育的本质,不是培养‘文本生成器’,而是培养会思考、有情感、能真实表达的人。教育的工具、教学的内容随着时代不断变化,但对人的关注、师生的交往、情感的互通永远不会变。”校长张军林说。
在学军小学的美术课上,教师先让学生充分调用AI能力制作图片,观察AI生成的不同风格画作,分析其特点,激发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思维,从而创作出独一无二的画作;英语课上,学生运用AI口语对话、朗读等功能来纠正发音、学习更加丰富的句型,提升英语表达能力和交流自信……
安徽省芜湖市中江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林蓉谈道:“我们不仅要‘用AI 教’,更要‘教孩子懂AI’。作为教育部人工智能基地校,学校将AI素养从‘小众特长’变成了‘全员基础’。”
学校为学生定制了“成长导航仪”,课前,学生完成预习测试后,AI会生成“认知诊断报告”,把薄弱点同步给教师;课堂上,VR能让学生“穿越”到春秋战国时期,开启一场沉浸式学习体验;课后,AI推送的分层作业让学有余力的孩子能挑战拓展题,为基础薄弱的孩子布置针对性练习。教师则依托智慧平台,精准解析教学目标,自动匹配课件、微课、习题等,还能根据学生学情生成“个性化备课建议”,将教师从题海备课里解放出来,将更多的时间放在“如何打造有温度的课堂上”。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系主任、教授顾小清做了点评:“我将各学校的行动实施路径归纳为‘四观’,第一是知识观,把前沿的技术融入课程中;第二是学习观,在人工智能成为人类助手的当下,实现教育的因材施教;第三是教师观,教师对AI工具的体验、认知和运用能力的提升将其拓展到教研以外更多的教学场景中;第四是学校对于教与学观念的改变,能够真正用人工智能来达成‘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教育理念。”
拓展学习边界
AI重构校园新生态
下午场论坛聚焦“AI重构校园新生态”,4位校长表示,随着AI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学生学习的边界变得更广阔,学校也在实践中构建起了校本化数智教育新生态。华东师范大学智能教育实验室主任、教授张治主持了本场论坛。
中科院上海实验学校构建了“数智—科学”双螺旋模型,依托“中科智核”智能引擎,将科学教育与人工智能从简单相加走向深度相融的质变。
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夏红梅介绍,学校建立了深度融合的学科课程群,将科学探究的场域从校园延伸至更广阔的生活空间。同时,在教学层面,它实现了从“经验驱动”到“数据智能驱动”,可以为教师提供前沿案例、生成个性化教学方案等,教师的每一次跨学科实践也都将转化为个人能力图谱,实现“在育人中成长,在成长中育人”的良性循环。
江苏省昆山中学党委书记、校长陈纪华介绍,学校与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等结为创新人才培养战略合作伙伴;与南京大学签署了拔尖人才培养合作协议,共建了“国优计划”联合培养基地,为各方面发展有潜力的学生提供平台。
除了联动高校资源,学校也整合校外资源,与周边34家知名科创企业联动,打造了人工智能教育实践“同心圈”,每学期,学生有3个半天的时间走进企业参观、学习,“基于长期的合作,我校还与多家企业签约,完成了多门课程的开发以及创新实验室的建设。”
温州市南浦实验中学教育集团校长彭来桂分享了一个真实故事,“一批来自太空的南瓜种子,在校园里生根发芽结成硕果。在92天里,孩子们经历了好奇、担忧,忐忑、惊喜,他们通过调控人工智能平台,实时监测、分析和调整生长数据。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学会了提问、质疑、协作与创新。”
彭来桂谈道,作为浙江省“人工智能+教育”试点校,学校持续探索科学教育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科学教育为人工智能提供真实的场景和精神内涵,人工智能则为科学教育插上梦想翅膀,通过智能工具、虚拟场景和数据支撑,构建起‘学思用合一’的校本化数智教育新生态。”
自2019年起,安徽省合肥市第四中学实现了智慧课堂在所有班级的全面覆盖,如今,学校逐步构建了一个覆盖教学、管理、评价、生活、文化等全场景的数字化生态,也因此获评“全国AI+虚拟现实教育应用示范校”。
对于学校未来发展,校长毛晓斌做出了规划,“AI将从分散的辅助工具,全面升级为覆盖‘教、学、评、研、管、服’全流程的智能伙伴,形成一个数据联动、人机协同、精准高效的智慧教育新生态。”

听完4位校长的分享,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谈道:“人工智能为教育带来了诸多挑战,教育者要让学生理解AI的基本原理,在享受其便利的同时,学会正确评估使用,并在这过程中,培养孩子的创造力、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维以及终身学习能力。”他还提出,不论科技如何发展,教师都要起到精神示范引领作用,给予学生情感上的呵护与陪伴,知识的言传身教,校园生活中师生的交往是机器无法替代的。
19年,搭建长三角教育
交流、分享、互荐平台
会上,安徽省教育宣传中心主任姚江龙强调了此次论坛的意义,“长三角校长论坛汇聚区域内知名校长、教育专家,聚焦教育难点,回应时代热点,成为了推动全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实践。今年,论坛的举办旨在充分展示长三角地区人工智能教育的实践成果,上半年,三省一市教育宣传单位精选了教育骨干记者组建联合采访团队,深入区域内不同学校开展专题调研采访,通过报刊的权威发布、网站的及时传播、新媒体矩阵的覆盖,生动呈现了各地在人工智能教育领域的鲜活案例,为长三角教育发展提供鲜活的经验支撑。”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社长赵建春为本次论坛致闭幕词,“19年来,该论坛取得了3方面成就,一是共筑价值引领平台,前瞻性的议题和传播影响,助力其升华为一场区域性的教育思想盛宴;二是共建融合传播新机制,三省一市的记者通过联合采访、内容共创、渠道共享,讲好长三角教育一体化探索与发展的生动故事;三是共促成果转化新路径,深化典型案例推广、经验交流互荐,为全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十分宝贵的案例和经验。”
据悉,“长三角校长论坛”每年一届在四省市轮流举办,至今已经成功举办十八届,在长三角产生广泛影响,旨在通过四地优秀校长代表的探讨、交流、分享,引领和推动中国教育的改革发展。
(综合“第一教育”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