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国语大学阿拉伯语教授、博士生导师蔡伟良教授日前应邀为2013级上外研究生作了题为《学术规范与学术研究方法》的讲座。蔡伟良从学术研究与修身做人的关系出发,结合自身多年治学经验与感悟,讲述了学术规范的重要性以及学术研究的具体方法。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讲座伊始,蔡伟良就特别强调了学术规范中自律的重要性。他认为,相对于学术规范中的他律而言,研究者本人的自律更为关键,在他看来,学术规范中的自律,就是能够自觉做到对学术的敬畏,保证在任何时候都不踩踏学术规范的底线。
个人修养之于学术自律有何重要意义?蔡伟良认为,道德与人品是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关键因素。援引众多名家对于道德重要性的精辟见解后,蔡伟良告诫道,一定要正直为先,学做真人。无论是做学问还是做事,都应把“做人”放在首要位置。
培养问题意识,发扬创新精神
回顾自己多年从事学术研究的经历,蔡伟良着重强调了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他认为,研究生与本科生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学术研究的实质就是利用所学到的知识,采取恰当的方法,对问题进行分析与解决。因此,学术研究者首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即具备批评的才能。另外,学术研究的目的在于创新。这就要求我们在继承前人成果基础上能提出新想法。要做到这一点,研究者应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即不人云亦云,而选择另辟蹊径。
谈到自己多年治学的体会,蔡伟良传授了三点经验:首先,不要忽略翻译的重要性。蔡伟良认为,人文科学领域学者在涉猎不同文化的过程中,通过翻译可自觉地引发对各种文化现象的兴趣,从而为进一步扩大学术视野做好准备。其次,如梁启超所言,做学问务必要乐在其中,“敬业和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他鼓励研究生们在敬畏学术的同时培养做学术的乐趣,享受做学术的快乐。再次,要通过阅读不断夯实知识结构。蔡伟良将阅读分为精读与泛读、有目的的阅读与无目的的阅读。他说,在阅读过程中要勤做笔记,多动笔头,学会写读后感,不断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方能达到“读破万卷书,走笔如神助”的境界。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