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专家观点

訾鸣:教育强国建设中的民办教育:从“有益补充”到“共生创新”

作者:abmin     发布时间:2025-9-30 点击数:242


 

当前,中国教育正处于一个宏大历史转折点。“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愿景,与人口结构逆转、教育功用主义凸显、消费理性回归、技术革命深化、国际格局重塑等一系列深刻变量交汇,意味着我们赖以思考教育问题的许多前提都已改变。在此背景下,对民办教育的讨论,应跳出过往的认知窠臼,不再狭隘地将民办教育视为弥补公办教育资源不足的“有益补充”,也不应再片面地为其贴上“资本逐利”的标签,更不应该将其视为“麻烦的搅局者”。问题的关键,已并非为民办教育在现有格局中寻找一个更体面的“座位”,而是必须打破将民办教育工具化、边缘化的思维定式,从根本上重新理解其对于构建一个充满韧性、活力与未来的现代教育生态的系统性价值。

有益补充论”已无法应对当下变局

“民办教育是公办教育的有益补充”这一论断,在特定历史时期曾具有积极意义,它为民办教育的生存与发展争取了空间。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其内在的认知局限在今天已暴露无遗:

其一,预设了“主体-附属”的等级结构。“补充”意味着公办教育是唯一的、绝对的“主体”和标准提供者,而民办教育则处于从属、依附的地位,其价值仅在于填补主体暂时无法覆盖的缝隙。这种观念在无形中压制了民办教育作为一种差异化制度安排的独立价值与创新潜能,使其难以获得平等的政策预期和发展自信。

其二,隐含了“需求分层”的静态视角。 它将教育需求简单划分为“基本需求”(由公办满足)和“额外需求”(由民办补充),无法解释在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对教育的期待已是多元化、个性化、动态演进的复杂图谱。民办教育不仅仅是满足“锦上添花”的择校需求,更是回应“因材施教”这一教育本质要求的关键力量。

其三,无法适配“教育强国”所需的系统能力。 教育强国需要一个能够自我更新、快速适应、充满创新活力的复杂系统。一个仅由单一类型主体主导、缺乏内部多样性的系统,其结构是脆弱的,进化速度是迟缓的。将民办教育限定在“补充”角色,无异于自缚手脚,放弃了利用制度多样性来增强整个教育系统适应性和创新性的战略机遇。

因此,人口下降、消费降级等外部挑战,不过是压垮“补充论”这一旧认知框架的“最后一根稻草”。真正的危机,在于我们用以指导实践的观念,已远远落后于时代的需求。

从“补充者”到“共生性创新要素”

新的观念框架,应将民办教育视为中国教育生态系统中一个关键的 “共生性创新要素” 。这一重构包含至少三层核心意涵:

一是价值认同要从“边缘效用”到“系统韧性之源”。 民办教育的首要价值,已经不在于它分担了多少就学压力,而在于它为整个教育系统注入了不可或缺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是系统应对不确定性的“生物冗余”。当单一模式面临冲击时(如统一的课程体系难以适应未来技能需求),多元的办学实践能提供宝贵的试错空间和替代方案,从而增强整个国家的教育韧性与战略回旋余地。

二是功能定位要从“填补空白”到“探索前沿”。 民办教育不应只是去填补公办不愿或不能覆盖的“存量”领域,其核心功能更应体现在对“增量”和“未来”的探索上。它应成为教育改革的“敏感触角”和“创新实验室”,在个性化学习路径设计、教育科技深度应用、校企协同育人、终身学习模式构建等前沿领域先行先试,为整个教育系统的进化提供可鉴的路径与成熟的经验。

三是关系界定要从“主从依附”到“生态共演”。 公办与民办教育的关系,应从“主体”与“补充”的静态层级,转变为“高原”与“高峰”动态共生的生态关系。公办教育如同坚实广阔的“高原”,保障着教育公平与基本质量的底线,托举整个民族的基本素质。民办教育则如同一座座“高峰”,在特定领域追求卓越、形成特色,探索教育质量与模式的上限。二者并非竞争替代,而是功能互补、相互激荡、共同演化,合力塑造一个既稳固又充满活力的教育景观。

为民办教育注入“创造性适应能力”

新的时代背景下,增强民办教育的适应能力,意味着要培育其进行“创造性适应”而非“被动应对”的本领。

一是导向之变要从“规模竞争”走向“价值创造”。 建设教育强国进程中,民办教育的合法性基础不再是规模体量的大小,而是其创造的教育附加值。这要求民办学校将资源深度投入到教育内涵的锻造上,比如研发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课程体系、构建支持学生个性发展的成长导师制、打造深度融合信息技术的智慧学习环境等等。其未来的核心竞争力,源于能否提供具有显著区分度和说服力的教育成果。

二是策略之变要从“规避规制”走向“治理引领”。 优秀的民办学校应该积极超越被动的合规性要求,主动建立以现代学校制度为核心的治理优势。通过健全董(理)事会治理、财务透明化、家校社协同共治等机制,展现出作为成熟教育机构的专业、诚信与担当,并以此赢得长期的社会信任,将外部规制压力转化为内部治理升级的契机。

三是角色之变要从“趋势跟随”走向“未来塑造”。 作为“共生性创新要素”,民办教育应有勇气和远见,积极参与定义未来的教育形态。这包括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机协同教学、构建面向未来的核心素养评价体系、开拓职业教育与通识教育融合的新模式等,进而不再是变化的适应者,而是成为引领教育变革的积极力量。

定义未来的民办教育,迫切需要告别那个将民办教育视为“有益补充”的简化时代,转而以一种更宏观、更现代、更富战略眼光的视角,看到它作为“共生性创新要素”对于构建一个强大、健康、面向未来的教育生态的不可替代的价值。这不仅是民办教育寻求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更是整个国家在教育强国征程上,释放所有潜能、凝聚一切力量、从容应对百年变局的智慧所在。

 

(訾鸣 云南省民办教育协会秘书长,自由撰稿人。)

本文共1页 

关闭窗口

上海市民办教育协会  版权所有 ©2012-2019  沪ICP备13044383号-1

地址:上海市凯旋路30号5号楼  邮箱:shmbjyxh@126.com  

联系人:吉老师 15221330827  邮编:200042

投稿邮箱:13501745136@163.com mbeduxgc@163.com

当前在线人数:77398;累计访问人数:95317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