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迈向共同富裕的宏伟征程中,乡村振兴是关键一环,其核心在于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难题。然而,当目光投向广袤乡村,谁来为这场深刻变革提供持续、精准、高效的智力与人才支撑?当高素质人才持续外流、中老年农民成为农业生产主力军的现实困境日益凸显,乡村振兴的“人才引擎”如何真正点燃?民办高校,作为培养实践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阵地,其角色定位与行动路径,成为解答这一问题的切入口之一。
民办高校,在共同富裕的蓝图下,其助力乡村振兴的“可为”空间究竟有多大?其“应为”的边界又在哪里?传统认知中,高校常被视为“象牙塔”,而民办高校更常被贴上“市场导向”的标签。那么,在服务国家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宏大叙事中,民办高校能否超越单纯的“人才输送站”角色,真正成为驱动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关键引擎”?其培养的人才,如何才能精准对接乡村“痛点”,将知识、技术、创意有效转化为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而非沦为“水土不服”的过客?这些问题,直指民办高校在乡村振兴中的核心价值与效能发挥。
基于对上述现实困境与核心问题的洞察,笔者依托2023年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2023KY1636)“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广西共同富裕推进路径研究”和桂林学院2021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高校思政课体验式教学研究与实践”,聚焦核心命题:在共同富裕的视域下,民办高校助力乡村振兴,其“可为”之处究竟何在,其“应为”之策又当如何?我们要在探索从理念到实践、从输血到造血、从单向服务到协同共生的有效路径,以期破解难题。
强化思政引领,创新专业育人模式。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民办高校应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抓手,彰显自身鲜明办学特色,将乡村振兴战略融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具体可从三方面推进:一是因地制宜定方向。民办高校在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应聚焦省情市情区情,将服务乡村振兴、培养乡村振兴战略所需人才作为教学目标与毕业目标,使人才培养与乡村发展同频共振。二是明确目标强引领。民办高校在课程教学中,应坚持“小切口大主题”的教学理念,将乡村振兴作为重点内容融入日常教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为例,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章节,强调乡村产业振兴,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专业知识助力当地乡村产业升级;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教育、科技、人才战略”章节,紧扣乡村人才振兴,探讨当地乡村人才培育的有效途径;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章节,结合乡村文化振兴,研究当地乡村文化传承与创新方法;在“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章节,围绕乡村生态振兴,分析当地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举措。三是深入实践促知行。民办高校应坚持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组织师生深入田间地头,依托课程实践教学、暑期“三下乡”、思政课研究性学习与实践、“田间思政课”等活动,开展多维度、深层次的乡村访谈调研,积极为乡村的规划设计、产业发展、文化传承等领域建言献策,使学生知行合一,筑牢助力乡村振兴的理念,为培育服务乡村振兴的人才搭建平台。
依托资源优势,建立校乡协作机制。民办高校拥有丰富的教育、人才、科研等资源,而地方政府则在政策制定、行政协调等方面具备优势,二者应各司其职、取长补短,共同构建“智力赋能+本土实践”协同发展格局。在教育服务领域,民办高校要加强乡村教育帮扶力度,通过师生送课下乡、乡村教师跟岗进修、大中小学生联合研学等形式,推动教育资源共享,助力乡村教育提质增效;在人才服务领域,民办高校应围绕群众的实际需求,定期开展乡村振兴主题讲座,为乡村干部与当地人才提供畜牧养殖、旅游管理、农村电商等针对性技术咨询与服务,进一步加强乡村人才储备库建设;在科技服务领域,民办高校与乡村应积极开展深度合作,共建乡村振兴实践基地或专业实验室。由乡村提供场地支持与协调本土资源,而民办高校则发挥科研优势,聚焦当地乡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技术难题进行攻关,实现科研成果在乡村的转化应用,使科研成果精准服务于乡村产业振兴。
精准人才输送,夯实乡村振兴根基。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民办高校应突出实践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办学特色与优势,联合乡村打造“定向输送+创业扶持”的乡村振兴人才培育体系。一方面,民办高校与当地政府要畅通学生就业通道,通过定向培养、共建人才基地等形式,“订单式”向乡村输送人才。同时做好宣传引导工作,鼓励大学生参加“三支一扶”和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将民办高校打造为乡村振兴人才的摇篮;另一方面,民办高校应与当地政府整合内外资源,为大学生回乡创新创业争取更多专项资金补贴、场地支持等优惠政策,使大学生发挥专长,切实投身乡村建设,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践行者、推介官。
民办高校助力乡村振兴,既是时代需要,亦是使命所系。民办高校应充分发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职能,在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与当地乡村紧密协作、形成合力,助力乡村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进而推进共同富裕。
(作者单位系桂林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