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专家观点

舒爱民:民办本科院校“招不满”,源于教育供需错位

作者:abmin     发布时间:2025-8-23 点击数:208

 

今年,“民办本科院校招生难”问题再次引起外界关注。其中,在广东20多所民办本科院校中,有14所高校需要补录。经过三次征集志愿后,仍有多所高校“未招满”。如湛江科技学院经第三次征集志愿后,仍“缺口”2900余人。除了广东,针对2025年普通高校招生,广西、黑龙江启动了本科第四次征集志愿。(8月20日 湖南日报官微)

民办本科院校招生困境,表面看是生源不足导致的“招不满”,实则折射出更深层的矛盾——民办本科院校的教育供给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陷入供需错位的困局。

社会需求之“饥渴”,并非生源短缺,而是教育供给“偏科”。当前,中国产业升级加速,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领域人才缺口巨大,教育部数据显示,2025年相关产业人才需求超千万。然而,多数民办本科院校仍困于传统学科,专业设置滞后于市场变革。例如,部分院校仍以经管、文史等“通用型”专业为主,却鲜有与新兴产业对接的“技术型”专业。这种供给与需求的错位,导致学生担忧就业前景,宁愿选择到专科院校学习实用技能,或复读冲击公办本科,也不愿进入民办本科院校。

民办本科院校的“产能过剩”,实为低质供给的“结构性冗余”。我国民办本科院校数量庞大,占全国高校总数超30%,但质量参差不齐。多数院校受限于资金、师资和资源,难以形成特色优势。一方面,部分高校盲目扩张,专业同质化严重,如计算机、财务管理等专业扎堆,却缺乏差异化竞争力;另一方面,产教融合流于形式,实训基地匮乏、校企合作虚浮,学生实践能力薄弱。当毕业生出现“就业难”,社会对民办教育的信任度便会持续走低,形成恶性循环。

破解“招不满”困局,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重塑教育供给。民办本科院校的出路,在于精准对接产业脉搏,填补社会需求缺口。其一,以产业需求倒逼专业改革。高校应深入调研区域经济特点,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其二,强化产教融合,提升“教育含金量”。高校需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联合开发课程,聘请行业专家授课,确保学生能力匹配岗位需求。珠海科技学院精准对接产业需求,2024年向集成电路领域输送的毕业生同比增长40%,为新兴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其三,政策引导与质量监管并重。政府应扶持特色民办本科院校,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缓解学费压力,同时建立严格的质量评估体系,淘汰“低产能”专业,推动教育供给提质升级。

教育之困,终需以“需求”为锚点,方能驶出迷局。当高校能够精准“投喂”产业所需人才,学生能够看到教育与就业的清晰路径,招生难题自会化解。只有打破错位,实现教育供给与社会需求双向奔赴,才能让民办本科教育破茧重生。

(长沙晚报)

本文共1页 

关闭窗口

上海市民办教育协会  版权所有 ©2012-2019  沪ICP备13044383号-1

地址:上海市凯旋路30号5号楼  邮箱:shmbjyxh@126.com  

联系人:吉老师 15221330827  邮编:200042

投稿邮箱:13501745136@163.com mbeduxgc@163.com

当前在线人数:47886;累计访问人数:92139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