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专家观点

李红婷:如何推动区域名师培养方式转型

作者:abmin     发布时间:2025-8-18 点击数:171

 

培养新时代区域名师,应价值导向与专业成长并重,把“理念与师德”的培养作为教师发展的首要任务

区域名师的教育培养既需要学术导师“看得见、摸得着”的指导,也需要让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落地生根,产出“有形”的研究成果

区域名师作为教育改革的中坚力量,在促进政策落地、专业引领、资源共享、辐射带动、区域均衡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推进区域名师教育方式转型,创建具有创新性、贯通性和示范性意义的教育范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此,笔者及研究团队提出创建长周期、贯通性的“有轨”教育范式,促进名师在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过程中,在努力完成不同阶段驱动性实践作业中快速提升专业发展水平,争做新时代“大先生”,并充分发挥其辐射和上下联动带动作用,助推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突出价值导向,做“有魂”教育的引领者

培养新时代区域名师,应价值导向与专业成长并重,把“理念与师德”的培养作为教师发展的首要任务,在大思政视域下优选课程主题及内容,让学员深刻领会“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的国家战略部署,将“弘扬教育家精神,做新时代大先生”融入教育培养全过程,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抱负,通过专题报告、主题沙龙、现场观摩、实践性作业、工作坊成果孵化等方式,帮助名师坚定理想信念、涵养道德情操、厚植育人智慧、躬耕教坛实践,激发其自主发展的热情和激情,把赓续教育家精神、走专业化发展道路的信念转化为实际行动,培养师德高尚、结构合理、业务精湛、潜心育人,兼具家国情怀与专业素养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

以主题课程研究为基础,做“有根”教育的实践指导者

培养新时代区域名师,应紧密对接新课程改革的政策导向,贯彻落实新课标要求,充分体现素养导向、成果驱动、主题进阶、三课(课程、课堂、课题)联动的整体思路,设置年度主题课程作为名师教育的基础类课程。课程内容可包括国家课程的校本化研究、以大概念为核心的单元整体设计、跨学科主题整合、项目化学习、优质课堂建设、教学范式凝练、AI赋能大数据分析等,设置三年迭代进阶的主题课程体系。与此同时,应遵循“引领·辐射·共生”的区域教师队伍建设理念,制定“市—区—农村”三级教师“雁阵领航”计划,搭建长周期名师教育资源的“1+N”链式传播和共享平台,促进区域内县乡教师专业发展,并将区域名师教育与推进各层面课改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以专题研究为主线,做“有形”教育的学术导师

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往往受制于缺乏行动研究支持,区域名师的教科研能力已成为专业发展的核心。区域名师的教育培养既需要学术导师“看得见、摸得着”的指导,也需要让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落地生根,产出“有形”的研究成果。为此,可以专题研究为主线课程,要求教师有意识地遴选个性化研究的真问题,通过专家报告指导、驱动性课题研究作业、省级导师线下面对面和线上成果孵化工作坊研讨指导,明确和优化具有前瞻性、实践性、创新性、可行性的行动研究课题,模拟进行成果申报书填写、课题开题与论证及教育主张凝练、论文写作等,开展“基于问题、项目驱动、成果导向、AI赋能”的较为规范的科研引领和研究实践。应建立“市级—区级—农村”三级联动机制,成立“以师育师”学习共同体,理论导师应为学员提供“学得通、拎得出、带得走、用得上”的研究工具和方法,并持续跟进指导,“产出”课题申报书、小论文和成果报告等。例如,济南市历下区第二届名师培养工程依托省级数字化研修平台,搭建成果孵化工作坊,每位学员都完成了“1+6”驱动性作业(“1”是三年发展规划,“6”是单元整体设计、优质课堂视频、小论文、课题申报书、研究成果报告、助力团队建设和指导青年教师总结报告)。规范的科研指导和训练过程,有利于切实提升教师的行动研究能力。

依托成果孵化工作坊,做“有范”教育的助推者

有范”旨在引领名师基于各自经验和课题选题,开展深刻思考和学理研究,找到适切的概念为自己的教育思想、教学主张“下定义”。可以借助成果孵化工作坊,由实践导师和理论导师持续跟进,指导学员完成各阶段规定性作业,并通过导师与学员、学员与学员间的“头脑风暴”和多维互动等,不断进行教学主张的凝练和表达的优化。“有范”教育强调的不仅是名师个体的优秀成果展示,更是一种可学习、可解析、可迁移、可推广的教育范式。可遴选区域名师研究成果,形成分类“菜单”,以文本、视频等形式输入市、县、乡镇三级联动资源共享平台,提升区域名师的获得感,也辐射带动全区域教师的专业发展,实现双向赋能。

出色地完成一项长周期贯通性名师教育项目,与以往的单项知识传输不同,需要多方付出和创新性思维。既需要建立教育行政、专家、学校和学员多维对话交流和协同推进机制,搭建市、县、乡镇三级联动共享资源平台,建立生态联动的辐射机制;又需要遴选熟悉国家政策、有理论研究和课改实践基础、长期从事指导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首席专家及其课程团队,基于需求科学研制课程规划和各阶段课程实施方案;还需要根据阶段性课程实施要求,遴选适切的导师跟进指导,明确授课选题和内容、学员问题答疑、实践性作业指导要求等,营造多元协同的“情感浸润—智慧众筹—共建共享”生态圈。各参与主体携手共进,才能不断推进名师教育理念、课程建设和实施能力以及科研水平的优化升级。

(作者系齐鲁师范学院山东省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教授、博士)

(中国教育报)

本文共1页 

关闭窗口

上海市民办教育协会  版权所有 ©2012-2019  沪ICP备13044383号-1

地址:上海市凯旋路30号5号楼  邮箱:shmbjyxh@126.com  

联系人:吉老师 15221330827  邮编:200042

投稿邮箱:13501745136@163.com mbeduxgc@163.com

当前在线人数:61786;累计访问人数:91743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