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教育》记者陈韬
《上海教育》:公益性、非营利是杉达二十年来一以贯之的办学方针,请您谈谈它是如何影响贵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的?
李进:教育事业的本质,就在于它的公益性和非营利属性。董事长李储文多次对杉达同仁讲,“杉达一定要坚持公益性办学的原则,不能办学店”。公益办学的理念和宗旨感召了无数关心教育事业的人士。从建校至今的办学者都始终强调为民生办学,公益性办学,不求回报,这种精神是我们永不能丢弃的传统。
上海“教育规划纲要”两个观点非常重要:首先把“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立为核心理念;其次针对民办高校,提出要坚持民办学校的公益性。据此,我认为,坚持公益性不是为了坚持而坚持,最后的落脚点应是人的发展。
多年来,根据学校实际和社会需求,我们选择在应用型国际化上下工夫,学校的大部分内涵建设项目也多集中于这两块领域,充分体现了积极的社会服务价值。
公益性办学思想始终都围绕着“以诚信对待社会,以严谨的教育管理取信于社会,以较高的教育质量回报社会”的办学理念。因此我觉得,公益性办学,核心任务是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强化学校社会服务能力和每一位师生的终身发展。鉴于此,学校及时根据社会需求调整专业结构,比如:大投入高标准建设护理专业和康复专业,对此有专家说“你们花重金办一个社会需要、但就业前景尚不明朗的专业,民办学校难能可贵”。我想说这就是公益理想使然!
《上海教育》:除了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定位,为了办出特色,民办高校都很注重精神文明建设,你能介绍一下杉达在思想道德与学风建设方面有哪些亮点?
李进:在我看来,公益性办学,首要一点就是立德树人。因此我们的思政工作是有特色的。一是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中央“05方案”颁布后,学校制定政策保障落实。2007年成立社科部为独立的教学科研二级机构,思政课全部实行小班化教学,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了精讲与辅导结合、基本理论与案例教学结合、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日常考核与开卷考试结合等多项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使思政课由“入耳”进而“入脑”“入心”,成为学生喜爱的课程。
二是通过实施“学风建设百日计划”“文明礼仪教育”“诚信教育”等加强学风建设。推进思政教育进社区、进网络,在楼内建立“党员工作站”,2010年荣获市教卫党委系统党建创新最佳案例,2012年荣获“首届全国民办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成果”一等奖。
再一点就是将社会服务内化为师生的品质。学校组织师生积极参加各类社会活动,并给予资金支持,服务社会成为师生的自觉追求。在世博会、征兵工作、灾后募捐等公益事业中杉达学生的表现是相当突出的。另外我们坚持发挥基层、项目和在线创建的作用,评选产生校文明单位、文明窗口(组室)、文明创建优秀项目以及文明班级、寝室等,实现了人人参与、人人共享和谐校园的建设成果。学校因此获得上海市文明单位“五连冠”。
《上海教育》:据了解,为了鼓励民办教育,近年来,沪上政府部门对民办高校扶持力度很大,尤其体现在“专项资金”上,你可以谈谈杉达如何充分利用这笔资金去实施学校内涵建设的吗?
李进:为引导民办教育健康发展,近年来,上海市政府加大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的扶持力度。其中上海市民办高等教育政府扶持资金,也就是大家说的“专项资金”的拨付显著加快了我校的内涵建设,教学条件、教学质量都因而得到很大提升。
2005年至2012年,市教委向我校拨付“专项资金”已达7400万元。我们将其全部投入人才培养的应用型、国际化及信息化、师资队伍建设的诸多项目中。我把它概括为三个阶段。2005年至2009年,我们申请的“国际经济与贸易”等3个“市本科教育高地建设”项目和“新闻传媒实验中心”等8个“市民办教育高地建设”项目,都得到了专项资金的支持。自2010年起,市教委加大了公共财政对民办高等教育的扶持力度,当年我校申请的“图书馆多媒体阅览室建设”等5个项目及“经济管理创新实验中心建设”等7个项目总计获超2000万元的资助。这些项目的成功实施实实在在地让广大学生享受到了更多、更先进的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