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上海教育新闻网消息)4月25日,上海论坛2025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开幕。本次论坛以“创新的时代:科技、发展、治理”为题,吸引来自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智库、高校、政府、企业、媒体等机构的500余名嘉宾、代表,围绕人类共同挑战展开对话交流,为亚洲乃至全球发展探索更具包容性、公平性的未来路径。

上海市副市长解冬,复旦大学党委书记、校务委员会主任裘新与韩国SK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崔泰源先后致辞。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兼裁军事务高级代表金垣洙,美国前助理国务卿帮办、卡内基中国中心主任华自强,世界卫生组织欧洲区主任汉斯·克鲁格,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复旦大学复杂体系多尺度研究院荣誉院长迈克尔·莱维特与观察者网创始人及董事长李世默作主旨演讲。
本届论坛于4月25日至27日举行,设立科技、发展、治理三大分论坛板块,下领15个分论坛,议题涵盖“变革与转型:国际合作与创新”“全球人工智能治理:藩篱与未来路径”“数智健康 金融科技”“超级智能机器、技术想象与人类未来”“中美关系的大趋势与小周期”“应对全球挑战的国际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变革与转型”“技术创新、经济发展与全球治理”“抵御地缘政治风险深化中国-东盟科技创新合作”“技术与贸易之变:克服中欧关系中的单边主义”“全球转型与国家发展动力”“ESG与环境创新的企业实践”“全球化和地方转型语境中适老社会科技创新实践:关于照护的挑战与希望”“新质生产力助力健康中国战略”“全球南方崛起背景下的全球治理与科技创新”“数字经济下的劳动力市场变革:政策应对与未来展望”。
作为多元成果矩阵中的重要一环,复旦大学打造的《全球国家发展动力指数(2024)》《国际碳关税机制的趋势、影响及应对》《全球价值链变迁与中欧班列发展前景》《超级智能少数派》《数据跨境流动、个人信息保护与数字韧性建设》《从出海到融入:中国数字平台全球化发展进程与成长路径》《平台出海与全球回响:当前中国数字企业海外发展的挑战与应对》《中国式现代化与青年政治参与的形态嬗变》《长江渔文化资源分布特征、影响因素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等九本“复旦智库报告”也亮相本届论坛。报告涉及“世界”“中国”“未来”“国家发展动力”四个系列,覆盖气候、治理、数据、文化、科技、贸易等多元领域,兼具政策实践与学术创新双重维度,为中国和全球治理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复旦智慧,也为上海论坛作为全球思想交流平台注入新内涵。
其中,《全球国家发展动力指数(2024)》报告基于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的自主知识创新体系“国家发展动力”理论。在前期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对1990-2023年的国际机构和专业研究机构数据进行了全面分析,量化44个国家在世界变局中的动力图谱。报告发现,44国家的国家发展动力在1990-2023年间整体呈增长态势,但2020年后出现显著分化。有43国的国家发展动力均实现同比增长。创新力对多国国家发展动力的驱动作用在提升,但各国创新力的发展初显“马太效应”。报告也对关键地区进行了具体分析,发现中国生产力、创新力双项领跑,综合指数稳居第二;“全球南方”国家动力上升迅速。
学校供图
【相关链接】
上海论坛创立于2005年,由复旦大学和崔钟贤学术院主办、复旦发展研究院承办。依托复旦大学的学科优势,立足上海,辐射全球,上海论坛已发展成为国内外各界精英探讨世界热点问题、聚焦全球发展脉络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