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中新网消息)近日,30所民办高校近100位高校代表齐聚上海杉达学院,参加2025年长三角民办高校教育国际化论坛,共同探讨“跨越边界共创未来探索教育国际化的深度整合与创新之路”。

上海杉达学院校长陈以一在开幕式上指出,教育对外开放是《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的重要任务,也是民办高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国际化要服务国家战略,提升师生全球视野与人才培养集聚能力。学校牵头建立上海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为研究民办高校、服务对外开放搭建平台。他期待与同仁在机制共建、人才共育、资源共享等领域深化合作,以论坛为契机,探索民办高等教育国际化新路径,助力教育强国建设。
上海市民办教育综合党委副书记江鸿波表示,民办高校在对外交流合作中潜力巨大、大有可为,期望借助上海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汇聚智慧,推动民办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教育强国建设。
上海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姜海山指出,教育对外开放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由之路,需以开放的确定性应对外部不确定性。民办高校在国际交流中优势明显,如机制灵活、自主权大、合作意愿强等,但也存在合作溢价能力弱、师资流动大、外事专业水平不足等问题。姜海山认为,民办高校应以服务国家教育为本,注重师生广泛参与,扬长避短选择伙伴,项目追求实效且义利兼顾,同时强基固本着眼长远,加强学科建设与跨文化能力培养。
中国民办教育协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原留学基金委副秘书长王胜刚认为,民办教育国际化存在底子薄、经验少、专业队伍弱、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同时在争取资源方面主动性欠缺。中国民办教育协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专业委员会应发挥作用,一方面打造智库,为民办学校提供战略规划咨询;另一方面积极争取政府资源支持,参与教育部品牌项目,借势推动民办教育国际化发展。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常务理事、原副秘书长宗瓦亦指出,民办教育国际化规模可观,但在质量建设等方面存在不足。他建议:一是打造“三化”育人体系,加强师资培养与国际合作;二是拓展国际合作,借助协会平台参与国际活动;三是推动“四位一体”生态建设,实现联盟化发展、平台化运营、品牌化输出与本土化融合;四是发挥民办灵活性,开展多元合作;五是为学生提供“双轨制”选择,助力深造就业,同时搭建智库,通过多方协同推动民办教育国际化高质量发展。
上海杉达学院校长助理、国际交流处处长李丽介绍了上海杉达学院在国际化办学方面的创新实践。她重点分享了中外联合培养项目、国际化课程与师资建设、学生国(境)外交流、留学生教育、海外孔子课堂及港澳台交流等方面的经验,为民办高校如何通过深化对外交流合作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助力师生拓展国际视野,提升国际交流能力。
本次论坛由上海杉达学院和上海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共同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