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专家观点

赵健:民办教育之难,“刻舟求剑”解决不了问题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5-1-16 点击数:4143

 

民办教育之难,“刻舟求剑”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我们需要齐心协力,在教育强国的大背景下,探索新的生长点以及新的发展道路。

——赵健 第六届国际特色学校行业年会专家点评

image.png

图 | 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国际特色学校分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赵健

*本文摘自赵健女士在第六届国际特色学校行业年会平行论坛《国际课程本土化的融合与创新》的分享

对于民办教育的发展,今天我想提出两个关键字。

第一个字是“难”。

近几年,学校的消涨之间,行业的痛苦和幸福转瞬变幻,很多头部学校开辟了海外新校区,致力于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在这个过程中,我感到了治理之难,因为我有幸参加过关于国际课程的政策讨论,也参加过师范院校教师培养的政策制定,比较能够与教育者共情。

其次,我们还要考虑“少子化”时代,教师培养怎么办?教师编制怎么办?公办学校以及幼儿园开始“缩边”,也是我们面临的一大困境。

再者,我们的理工科已经取得了较高成就,这种条件下,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基础教育,都需要思考如何“出海”。

民办教育和之难,“刻舟求剑”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我们需要齐心协力,在教育强国的大背景下,探索新的生长点以及新的发展道路。

第二个字是“融”。

这里指的是本土教育和国际教育在发展过程中,教育理念的融合、课程体系的融合。比如世外教育集团,在本土教育和国际教育的夹缝中成功谋求了更广阔的生存空间。

我们在制定课标之前,每个学科组都会进行全国调研,比如深度了解这门学科的师资体系、课程状况、教学情况。我们还会参考国际学科课程的多个标准,包括发达国家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组织的文本指南,当遇到同样的问题,研究别人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我们今天的课标,其实是和不同国际课程体系、教育体系对话的成果。

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作为课标的制定者,无论是像我这样的老教师,还是加入教育行业的新教师,基本上都有海外留学的经历。

一方面,越来越多归国的学子加入到教育行业的大军中。根据一些一线城市的中小学老师反馈,很多毕业生开始反哺基础教育。我们的教师体系从高等教育到基础教育,已经有更多的国际教育亲历者参与其中。

另一方面,家长对于教育的需求,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需求。很多家长由于拥有海外求学的经历,他们对于将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的需求更加国际化。所以,中国国际化教育的发展进程会更快,在这方面我充满信心。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曾发布题为《学会生存》的研究报告,很多人只注意到“生存”两个字,实际上,它是learn to be,不是learn to survive。

这个报告谈到教育的两个功能。一个是复原,另一个是革新。我们要继承上一代文化传统的精粹,但不要忽视教育的革新功能。未来的社会充满变化,不要指望我们能教会孩子所有的知识,孩子们要面对的,是我们不曾经历的。

还有一个比较流行的观点是荷兰教育哲学家格特·比斯塔提出的。他在《测量时代的好教育》一书中提出,教育的目标是三个词:资格化、社会化、主体化。

资格化即掌握在社会中的生存技能。教育需要向受教者提供必备的知识、技能、基本的做事准则和判断倾向。孩子做好一切准备,进入理想大学,求职的时候才够得到企业的“准入门槛”,同时证明自己能够胜任。这也是“文凭教育”时代的教育目标。

社会化即理解并嵌入现有社会秩序。教育也需要社会化,但一些家长对它的理解存在偏差。有人说,如果学校不能更好地培养孩子,可以考虑把孩子送去培训机构,这听起来好像有一定道理,但其中存在很大问题,培训机构不可能像全日制学校一样,全面支持孩子走向社会。

教育需要主体化,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环。最终我们要回归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孩子走向社会后,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具有何种文化意识的公民?价值观是什么样的?教育要允许孩子成为更加独立的思考者和思想者。

最后,在国际教育中,静下心来思考如何培养走向世界的孩子,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教育家精神的内在之源。

( IEIC国际创新教育 

本文共1页 

关闭窗口

上海市民办教育协会  版权所有 ©2012-2019  沪ICP备13044383号-1

地址:上海市凯旋路30号5号楼  邮箱:shmbjyxh@126.com  

联系人:吉老师 15221330827  邮编:200042

投稿邮箱:13501745136@163.com mbeduxgc@163.com

当前在线人数:39353;累计访问人数:80298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