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协会新闻

胡卫谈职普融通:能否为中职生打通上升通道?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4-12-20 点击数:14130

随着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特别是近年来人工智能等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多更新的要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调整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模式,使之更加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在未来就业环境中更有竞争力,成为市政府参事们关注的课题。

image.png

本网讯(上海市政府参事室消息)11月28日中午,市政府参事、上海市民办教育协会常务副会长、上海中华职教社常务副主任胡卫应邀走进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市民与社会——参事之声”节目直播间,与市民现场连线畅谈职普融通问题。

教育问题是大家关注的热点,因此节目一开始就受到很多听众关注,纷纷留言参与讨论。有的听众认为,职业教育就是不如普通高中,都是成绩不好的学生;也有听众表示,以前八、九十年代,中专技校学生分数并不差,也有好的出路和体面的生活;有的听众指出,有些国家比如德国的职业教育就做得很好,与企业无缝衔接,就业也很吃香;有的听众提出,现有的职业高中教育出路不畅,能否为职高特别设计一套高考升学制度。

image.png

对于听众的提问,胡卫从专业角度予以回应。他表示,近年来科技的爆炸式发展重构了创新版图,推动了产业转型,也对学校培养端提出了新的需求:人才培养的多样性、知识结构的综合性、能力跨界的交叉复合性等。从目前情况看,仍然是应试教育占据主导地位,教育过于窄化,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一方面是大量的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是拔尖创新人才、高技能人才或者说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又严重匮乏。为此,需要在教育模式中找到一个切入点和突破口。

胡卫建议,可以通过建立综合高中的方式来加以实现。综合高中不是普高化,而是将学术课程和职技课程融为一校。在综合高中里,既有技能课程又有学术课程,通过学分制的方法让学生自由选择,充分挖掘学生各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

中国传统教育重脑力、轻体力,“心手分离、道义分离”是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的产物。时至今日,在很多人的观念中,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由于职普不等值,壁垒森严,中考后的职普分流变成了按考分进行的职普分层,所引发的焦虑加剧了中、高考竞争,影响了“双减”目标的落实,使大有可为的职业教育,被看作是“失败者教育”。但观念的转变是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因此现阶段可以通过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包括建立综合高中等,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两个双轨并行的体系,转变成职普融通的体系。

那应该怎么融、怎么通呢?有什么抓手?胡卫参事表示,首先,职普融通不是融掉职业教育,而是要在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基础上,职业教育、普通教育通过资源共享、培养成果互认、发展路径互通等,实现相互融通、双向赋能、协同发展。职业教育既与国家战略息息相关,又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相连,所以必须因地制宜,适合不同地区教育发展的需要,适应当地产业结构的需求。其次,可以采取学科互选、学分互认、学籍互转的方式,创造一个百花齐放、多元化的环境来涵养越来越多的不同人才,让每一个类型的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路。

image.png

胡卫还提出,有一种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智能可以分为语言、音乐、数理逻辑、人际交往等八种,每个人都具备自己的优势智能。教育的关键就在于开发每个人不同的潜质。原本的教育模式是工业革命时代的产物,在人工智能时代,面对越来越复杂多元的社会,我们更需要培养复合型人才。

未来,课本不再是学生全部的世界,世界可能是学生全部的课本。学校老师不能再“两耳不闻窗外事,关起门来做教研”。学校教育一个很重要的改革方向,就是要产教融合,将企业中的专家引入学校,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唯有这样,才能将总书记对于教育发展的讲话精神落实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通过多元化教育挖掘人才多元化潜能,满足社会多元化需求,为社会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勇于探索精神的创新型人才,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本文共1页 

关闭窗口

上海市民办教育协会  版权所有 ©2012-2019  沪ICP备13044383号-1

地址:上海市凯旋路30号5号楼  邮箱:shmbjyxh@126.com  

联系人:吉老师 15221330827  邮编:200042

投稿邮箱:13501745136@163.com mbeduxgc@163.com

当前在线人数:18899;累计访问人数:83173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