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教育强国消息)上海科创教育经典导读对话十二、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委员、上海市民办教育协会常务副会长、上海市政府参事胡卫,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发展趋势以及所需的科创人才培养方向。此次对话围绕职业教育定位、职普融通、学生科创能力提升等关键议题展开,听胡卫对教育领域改革与发展的新思路。

作为教育改革与实践的探索者、教育理论和政策的研究者、教育事业发展的耕耘者,胡卫参事一直以来关注青少年教育环境,为职业教育改革建言献策,为青少年教育成长保驾护航。自《职业教育法》修订以来,胡卫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变革,胡卫指出,职业教育应从层次教育转变为类型教育,与普通教育并列为国民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提出我们“要强调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内在一致性”。

他指出,当前人才市场存在供需失衡的现象,一方面大量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另一方面企业难以寻觅适配的高技能人才。在他看来,教育课程设置要紧密围绕国家战略科技发展需求,人才培养模式也需深入研究,实现教育、科学、人才三位一体的深度融合与良性互动。 面对家长对普职分流的担忧,胡卫积极发声,他坚信职业教育前景广阔,新的《职业教育法》保障了职业学校学生在升学、就业等方面的平等权益。

胡卫倡导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要融通,并且大力推动产教融合,促使企业深度参与学校教学,使学生能在真实的产业环境中学习成长。这样出来的学生不仅具备学术性的专业知识,更有可实践的操作能力,本质上就是培养科创教育下的创新人才。同时,也要求我们进行跨学科教学,对此,他认为科学教育是最好的突破口。人工智能的发展可以为学生提供“场景式教学”,教育与环境相互作用,让创新人才在更为宽松自由的环境中成长,去打破知识与学科壁垒、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胡卫提出人工智能对于人类的影响也是融通平衡的,一方面它作为机器在影响、束缚着人类,另一方面人类积极利用人工智能,形成“智慧校园”“未来学校”等模式提升教育技术。在教育与人工智能谁来主导的问题下,他用“问以治学,学以致用,用以致问”作为指引,对两者之间的交互影响提出独到见解。
针对碎片化阅读的现状,他主张引导学生从海量信息中汲取精华,阅读经典作品,构建系统知识体系,形成独立思考能力。在 AI 浪潮席卷全球的时代下,胡卫敏锐地洞察到这一变革给教育事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他认为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不可小觑,如今已步入 ChatGPT 4.0 时代,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颠覆。学校积极引入 AI 技术,为构建智能化教育环境助益良多,同时也要为学生营造自由、多元的成长空间,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天性。胡卫推荐的《超级 AI 与未来教育》一书,也体现了他对教育与科技融合的深刻思考,强调教育要以实践应用为导向。
此次与胡卫的对话为顺应时代发展,缓解社会教育压力提供了宝贵思路。在人工智能时代下,他坚持教育一定要注重普职融通,不可轻视。同时,胡卫相信提升学生科创能力,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需求的创新人才,为学生自身发展与教育事业的改革持续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