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行业动态

探索教育多样化样本,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举办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4-12-10 点击数:681

 

教育应当如何适应人性的多样性?农村教育真正的功能、价值究竟是什么?国内的创新型学校对于目前的教育有哪些启示?……12月7日,主题为“教育的民间智慧与探索”的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第十一届年会在北京举行,国内著名的教育学者、经济学者及来自国内创新学校、学习中心和乡村学校的创办人,分享了他们的前沿思考和实践探索。

 

过度的同质化是当前学校教育面临的最大危机”

 

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项贤明在会上表示,教育应该更加丰富和多样化。“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拥有不同的个性和发展道路。然而,当前的学校教育往往采用统一的知识体系和价值观念来教育所有学生,忽视了个体差异。”

 

他进一步指出,现实情况是,人才的培养和评价往往依赖于简单的考试制度,这种做法限制了人才的多样性和全面性。尽管我们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但实际上却将人的发展限制在有限的考试科目中。“我们声称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却又使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所有的学生,将他们纳入统一的教育模式。”

 

项贤明指出,随着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和新质生产力的出现,人类社会正在经历深刻的变化,教育也面临着一场大变局。这种变化要求我们探讨多样化的教育模式。“在环境剧烈变化的情况下,最具生命力和希望存续的生态系统是多样性的。因此,过度的同质化是当前学校教育面临的最大危机。”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项贤明认为多样化是教育的必由之路。他呼吁教育体系变得更加灵活和多样化,以适应不同人才的需求和发展道路。通过鼓励教育创新,可以为未来的教育做好准备,确保教育体系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北京师范大学国家高端智库教育国情调查中心主任张志勇认为,虽然正规教育体系与校外学习中心在形式上可能存在差异,但两者在探索生活教育、项目教育和任务学习方面是一致的,都是向着素养导向教育的方向努力。他指出,正规教育体系在改革中面临困难,但已经在尝试调整结构,减少纯粹的讲授式教育,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素养。

 

张志勇谈道,校外学习中心对于一些在传统教育体系中被认为是“学业失败者”的学生来说,提供了一种新的成长道路。这些学生在应试教育中可能遭遇挫折,但在校外学习中心,他们的人生理念、学习感知等方面得到了提升,甚至超越了家长的期望。张志勇认为,这些经验可以为正规教育体系中的校长们提供借鉴,帮助那些被边缘化的学生重新找到学习的动力和方向。

 

教育应关注个体发展、激发潜能

 

多年来,来自民间的教育者们一直在探索从形式到内容的新教育模式。其中有注重制度创新的创新学校,也有致力于破解乡村教育问题的乡村学校,还有打破传统学校固有结构的学习中心。活动现场,10所学校(学习中心)的校长(创办人)用他们全新的教育实践模式,展现了当下中国民间探索教育多样化的样本。

 

北京东方红学校校长付彦军认为,教育应该关注个体发展,激发潜能,并提出了“一人一方案、一人一特长”的教育模式,用“一人一方案”促进学生发展,用“一人一特长”唤醒学生潜能。

 

根据国家统计局、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人口基金在2023年发布的《2020年中国儿童人口状况事实与数据》,2020年全国流动儿童7109万人,留守儿童6693万人。北京蒲公英中学校长秦颖介绍,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的三千多个村落,学生家庭普遍收入偏低,父母受教育程度有限。学校接收了流动到北京的学业基础最薄弱的学生,经过三年学习,学生们的学业成绩、综合素质大幅提升,约70%上的学生进入普高,约30%的学生进职高,更有学生考入国内外一流高校继续深造学习。

 

近些年来,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校舍、办学条件等极大的改善,但是乡村学校又面临师资缺乏、学生减少等诸多问题。在这一背景下,一些乡村学校直面挑战,创造性地解决了许多现实困难。“田字格公益”创始人、贵州田字格实验小学总校长肖诗坚认为,大家都觉得乡村教育要向城市靠齐,实现城乡一体化教育。“城市有城市的道路要走,乡村有乡村的路要走,乡村教育要从自然环境、从乡土文化、从人自身找到一条路。”

 

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文东茅指出,乡村教育具有复杂性,简单地保留乡村学校或合并为大规模寄宿制学校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中国的乡村地区差异很大,东中西部各省份的教育状况各不相同,因此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情况进行个性化的探索,需要更多的实践和尝试来找到适合不同乡村教育需求的解决方案。

 

新京报记者 冯琪

本文共1页 

关闭窗口

上海市民办教育协会  版权所有 ©2012-2019  沪ICP备13044383号-1

地址:上海市凯旋路30号5号楼  邮箱:shmbjyxh@126.com  

联系人:吉老师 15221330827  邮编:200042

投稿邮箱:13501745136@163.com mbeduxgc@163.com

当前在线人数:14535;累计访问人数:84307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