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课程、环境建设培养中小学生的健康习惯?如何通过开足体育课,用运动激活大学生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全国健康学校如何培养身心健康的学生?12月3日至4日,京津冀全国健康学校建设研讨会在京举行,三地教育主管部门、全国健康学校建设单位齐聚一堂,通过开展建设经验交流、现场参观交流、分组研讨等方式,共同探讨并推进全国健康学校建设。
此次会议由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指导,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和河北省教育厅联合主办,首都医科大学承办。来自京津冀三地全国健康学校建设单位,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市市场监管局、市疾控局、市红会等相关负责人,北京市各区教委相关负责人,学生身心健康领域专家学者共计100余人参加研讨会。
京津冀学校代表分享健康学校建设经验
2023年,教育部印发通知确定1075所学校为首批全国健康学校建设单位,建设周期为两年。开幕式上,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陈瑞在致辞中表示,健康学校建设不仅是学校环境的改善,更是教育理念、教育课程、校园文化等方面的革新,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
北京市教委二级巡视员张晓玲介绍,北京市政府把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学校对学生身心健康重视程度明显上升,更加关注家校社各方力量的协同。
研讨会上,来自天津市、河北省和北京市的三所学校代表分享了在健康学校建设方面的经验。“健康学校不只是孩子身体的健康,同时也包括心理健康、环境健康的‘大健康’理念。”
天津市和平区昆明路小学党总支书记李东锐介绍,学校成立了健康服务中心和心理素养中心,分别从学生配餐、设备设施、宣传教育、心理健康等方面统筹学生身心健康。
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如何培养健康理念?天津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欣建议,针对低龄儿童做好近视和肥胖的防控,小学阶段要营造健康的环境,对于青春期的学生要关注其心理发育和成长,而步入成年人的大学生,则要培养其健康的生活方式。
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全国健康学校建设的推进不能局限于硬件设施的升级与完善,更应着眼于教育理念的革新与全体师生健康素养的全面提升,呼吁各方继续努力,共同推动健康学校建设向更高层次迈进。在后续工作中,京津冀三地将进一步强化协同联动,整合三地健康资源,共研困难问题和解决路径。还将通过线上平台共享健康讲座和课程,拓宽健康教育辐射面,共同营造支持学生健康成长的氛围和环境。
北京将对32家全国健康学校建设单位开展“一对一”指导
2022年4月,教育部启动实施全国健康学校建设计划,北京市共有186所学校申报,通过评审,最终20所中小学和12所大学成功入选首批建设单位,基本覆盖了全市各行政区和各级各类学校。在此次研讨会的开幕式上,北京市全国健康学校建设单位工作纪实视频首次亮相,展示北京市32家全国健康学校建设单位的举措和成果。
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分享了在全国健康学校建设中的北京经验。其表示,北京市教委高度重视全国健康学校建设工作,将其作为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提升学生身心健康素养和水平、解决“四小”问题的重要抓手。
不仅在工作中树立“大健康”观念,注重教育理念的更新,北京市教委还鼓励学校充分结合自身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积极探索新途径,形成“一校一特色”的建设模式。“我们为32家单位量身定制了全国健康学校建设工作纪实视频,编写案例集,召开交流研讨会,呈现并推广每所学校好的经验做法和有效的工作举措,努力把每所学校都建成充满活力,独具特色的全国健康学校。”上述负责人说道。
北京通过打造能“出汗”的体育课,利用北京市教育资源、医疗资源和社会资源支持服务学校各项工作,开发急救教育,制定传染病防控工作方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提升全体教师健康素养及健康教育水平等方式,实现对学生体质健康、心理状态、健康素养的提升。
该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北京市将组织专家通过实地走访的形式对32家全国健康学校建设单位开展“一对一”指导,为各校建设情况“问诊把脉”。同时搭建更多市级平台,组织学校间协作交流和共建共享。未来还将在教育部的带领下,进一步加强与天津、河北两地交流合作,共同商讨健康学校建设思路和路径,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北京市教委二级巡视员张晓玲介绍,北京市政府把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学校对学生身心健康重视程度明显上升,更加关注家校社各方力量的协同。
研讨会上,来自天津市、河北省和北京市的三所学校代表分享了在健康学校建设方面的经验。“健康学校不只是孩子身体的健康,同时也包括心理健康、环境健康的‘大健康’理念。”
天津市和平区昆明路小学党总支书记李东锐介绍,学校成立了健康服务中心和心理素养中心,分别从学生配餐、设备设施、宣传教育、心理健康等方面统筹学生身心健康。
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如何培养健康理念?天津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欣建议,针对低龄儿童做好近视和肥胖的防控,小学阶段要营造健康的环境,对于青春期的学生要关注其心理发育和成长,而步入成年人的大学生,则要培养其健康的生活方式。
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全国健康学校建设的推进不能局限于硬件设施的升级与完善,更应着眼于教育理念的革新与全体师生健康素养的全面提升,呼吁各方继续努力,共同推动健康学校建设向更高层次迈进。在后续工作中,京津冀三地将进一步强化协同联动,整合三地健康资源,共研困难问题和解决路径。还将通过线上平台共享健康讲座和课程,拓宽健康教育辐射面,共同营造支持学生健康成长的氛围和环境。
北京将对32家全国健康学校建设单位开展“一对一”指导
2022年4月,教育部启动实施全国健康学校建设计划,北京市共有186所学校申报,通过评审,最终20所中小学和12所大学成功入选首批建设单位,基本覆盖了全市各行政区和各级各类学校。在此次研讨会的开幕式上,北京市全国健康学校建设单位工作纪实视频首次亮相,展示北京市32家全国健康学校建设单位的举措和成果。
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分享了在全国健康学校建设中的北京经验。其表示,北京市教委高度重视全国健康学校建设工作,将其作为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提升学生身心健康素养和水平、解决“四小”问题的重要抓手。
不仅在工作中树立“大健康”观念,注重教育理念的更新,北京市教委还鼓励学校充分结合自身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积极探索新途径,形成“一校一特色”的建设模式。“我们为32家单位量身定制了全国健康学校建设工作纪实视频,编写案例集,召开交流研讨会,呈现并推广每所学校好的经验做法和有效的工作举措,努力把每所学校都建成充满活力,独具特色的全国健康学校。”上述负责人说道。
北京通过打造能“出汗”的体育课,利用北京市教育资源、医疗资源和社会资源支持服务学校各项工作,开发急救教育,制定传染病防控工作方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提升全体教师健康素养及健康教育水平等方式,实现对学生体质健康、心理状态、健康素养的提升。
该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北京市将组织专家通过实地走访的形式对32家全国健康学校建设单位开展“一对一”指导,为各校建设情况“问诊把脉”。同时搭建更多市级平台,组织学校间协作交流和共建共享。未来还将在教育部的带领下,进一步加强与天津、河北两地交流合作,共同商讨健康学校建设思路和路径,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