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边泽报道)10月14日,由上海市民办中小学协会举办的“未来学校新形态”报告会在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举行,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作“未来学校新形态”专题报告。
上海市民办中小学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杨国顺主持会议。
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上海市民办教育发展服务中心熊丽娜,协会常务副会长万炜,副会长庄小凤、盛亚萍、潘阿芳、周树毅、李懿、孙学文,协会各专委会负责人以及全市110位民办中小学校长、党组织书记和代表出席。
当前,随着数字信息及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领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而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其形态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未来学校新形态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话题。倪闽景就“未来学校新形态”从“时代之变带来的教育逻辑之变”“教育将朝着为创新而学转向”“未来学校的变革关键”等三个方面发表了个人的观点并提出一些大胆设想。
在倪闽景看来,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带来了教育之变。孩子们也正在迎接自己人生阶段的变化、成长需求的变化、成才目标的变化。“变”是这个时代的关键词,科学教育要面向所有孩子,通过多样化培养创新人才,增强动手实践,加强实物学习,发展感官能力,培育孩子自主、专注、坚韧的品质,突出对人的尊重和对科技的敬畏。
倪闽景认为,工具化的工作容易被机器替代,但人工智能时代也会催生出许多超越人们想象的工作,比如“梦境架构师”等。孩子们在未来选择工作时,要更多考虑的是这份工作是否能为自己、为他人带来美好的体验。
“在人工智能时代,学校与家庭的力量将发生逆转。学生可能比老师拥有更多的知识,教育将朝着为‘体验与创新而学’进行转向。”倪闽景说,家长要做的就是为孩子提供更多开阔眼界的机会,比如参观科技馆、爬山、旅行等。
倪闽景认为,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现在的孩子将有机会“干成很多人们原本干不成的事”,甚至“上天入地”。“孩子们未来的生活空间、工作空间,将不局限于我们目前所处的这个自然世界,无边无际的数字世界也将向孩子们打开。 ”
那么,如何提升孩子们的创新素养呢?如何帮助孩子养成能够“PK”人工智能的能力呢?
倪闽景认为,不要怕孩子犯错。“创新的特点从来不是完美无缺。缺陷和错误会带来人的多样化,从创新的角度来看,这是优势。”
倪闽景举例证实自己的观点,曾有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说过:“优秀的科学家90%的时间在犯错,顶尖的科学家99%的时间在犯错。”“勇于犯错才可能有新的发现,永远不犯错的人,不可能是创新人才。”
人们发现现象的能力、感知世界的能力等都是无法被机器取代的。倪闽景建议,多带孩子走进自然。“大自然里有最丰富的色彩、最丰富的声音、最丰富的形状,让孩子在摸爬滚打的时候提升感知世界的能力。”同时,还要鼓励孩子们多阅读,阅读可以锻造思维与人格,产生新思想。
倪闽景还谈到,如果家长一心让孩子考个好大学、找一份好工作,但忽略了对孩子自主性的培养和兴趣的点燃,导致孩子得了“空心病”,遇到困难就“躺平”,那么即使考上好大学也没有价值。
对于何为拔尖创新人才的讨论,近年来热度不减。倪闽景谈到,能够成为科学家、成为拔尖创新人才的人,往往有着这些共同特征:一是自主,有行动力,想到就去做;二是专注,对某些领域特别有兴趣,并大量地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三是韧性,碰到困难不放弃。当孩子具备这三个特质时,不论他将来从事哪个行业,都会收获成功和幸福。
那么究竟如何让孩子变得自主、专注、充满韧性呢?倪闽景认为,孩子在专注于某一件事情的时候,尽量不要去打扰他,让他浸润在里面。
“一个孩子如果碰到了困难,应该让他自己去克服、提升和改变,而不是替他扫清所有障碍。犯错、碰到困难都是孩子成长的机会,不要把这个机会剥夺。”倪闽景如是说。
倪闽景认为,未来学校是人类为了创造更好的未来而进行的尝试与探索,承载着人类对未来的期待。但是,学校创新又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在当前形势下,我们要以创新的视角、宽容的心态对待未来学校建设。他认为,信息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只要准确把握未来学校的发展趋势和形势,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就能为未来学校新形态变革注入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