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5月13日午后,福州市东街三牧坊,福州一中西侧门口,几位校领导正等待着习近平的到来。根据安排,当天要现场讨论学校的办学总体建设规划以及新校区建设进度安排。
地处于此的福州一中,全校36个教学班、1956名在校学生,教学区面积却仅有29亩,硬件条件可谓“螺蛳壳里做道场”。
时任校长邱德奎回忆,此前学校在市区初步寻找到合适的扩建地址,但省教育厅却建议将新校区放到福州地区大学城。
这意味着新校区要跨过闽江、跨过当时人烟稀少的南台岛金山片区,扎根在交通不便、服务保障一片空白的闽侯县上街镇。这种落差让一些人难以接受。
顾虑,在习近平来校调研后打消了不少:
其一,高中教育是彼时福建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瓶颈”,扩大高中教育规模、积极发展优质高中刻不容缓。加快福州一中的建设和发展,是发展优质高中、促进福建基础教育事业的需要。
其二,大学城建设,是适应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福州一中落地大学城,既可充分利用大学城的人才资源、教育资源,使学校办得更好,又能作为大学城总体建设的配套,为吸引更高层次人才打下基础。
相关建设方案,也在这天当场研究通过。
“像福州一中这么好的学校,在我们共产党人的手里应当发扬光大。”习近平说。
不久,占地200亩的福州一中新校区破土动工。它融入福州地区大学城,共同见证了一段福建高等教育提质发展的奋进史。
由于历史原因,福建高等院校数量少、规模小,“九五”期间,每万人高校在校生数仅居全国第19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9.33%,低于全国11%的平均水平。
更深层次的问题,是高校学科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社会需求极大的应用学科、新兴学科和理工科人才严重不足。
早在福州工作时,习近平就提出“教育设施的布点要解决”“大中专院校要搞相对集中,形成学区”。到省里工作后,他更进一步阐释,高等学校布局结构调整,要有利于现有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调动省、市两级办学和社会力量办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增强高等学校的综合实力,有利于提高高等教育办学的整体水平。
在福州一中新校区正式落子福州地区大学城之前,2000年8月17日,福建省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大学城就已经确定选址闽侯县上街镇。习近平要求,大学城建设规划不仅要考虑高校新校区的发展需要,还要考虑大学城建设所带动的相关产业和社区发展的需要。教学、科研、后勤服务等各类设施的建设要统筹规划,实现资源共享。
2001年初,福州地区大学城建设列入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成为整个“十五”期间福建社会事业发展最大的建设项目。十个月后,福州地区大学城总体规划审议通过。
从2002年12月底打下第一根桩,到2003年8月12日预验收,大学城一期建设只用了228天。当年9月,4所高校近万名新生踏入大学城,此时二期工程建设已按照规划全面铺开,三期工程也在积极筹划。
任省长期间,习近平还推动福建农业大学和福建林学院合并组建为福建农林大学、制定省政府部门所属学校管理体制的实施意见、确保高校筒子楼改造工作如期完成等多件大事。
2002年至2003年间,福建设立了10所高等院校,初步建立起中职、高职与本科教育相衔接的人才成长立交桥。
到2023年底,福建全省普通高校已达89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64.3%,已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大学城拥有15所院校、1个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6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和20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46个国家级及教育部科技创新平台,成为福建省最大的产学研基地和创新策源地。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当汇聚各方力量。
在福州工作期间,习近平鼓励大家“要大胆地走吸引侨资、外资办教育的路子”。
任省委副书记、代省长期间,习近平积极推动部省共建华侨大学。2000年11月,省政府与国务院侨办签署第二轮共建协议,福建省共安排2500万元经费,支持华侨大学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等。
任省长期间,习近平还说服了仰恩大学创建者、缅甸爱国华侨吴庆星继续在闽办学。
2001年,福建省颁布《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创办民办学校的若干意见》,鼓励社会力量开展各类教育。20年后,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实施,民办教育行业进入更加优质、更有特色、更为包容的发展阶段。
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提出“使教育成为全民性教育”“保证每个社会成员都有受教育的机会”等鲜明论断,强调要“努力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
“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2012年11月15日,新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在与中外记者见面时表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这份初心,始终如一。
(福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