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
编者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围绕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中国经济时报约请行业领域知名专家进行解读。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主题,教育领域强调“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同时提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决定》这一内容表述包括两点政策内涵,一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重点包括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四个方面改革,二是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应以这四个方面改革为路径手段。这一表述与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和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上的重要讲话内容一脉相承,不仅指明了教育综合改革的战略重点和重大任务,也提供了基本方向和关键路径。
推进育人方式改革,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人是教育的对象,育人是教育的底层逻辑,育人方式的改革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水平,因此,《决定》将其放在教育综合改革的首要位置,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从学理上看,突出育人方式改革旨在从育人这一原点出发来看待教育问题,这超越了教育只注重具体教学方法和手段选择的做法,有助于更加关注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有助于全面理解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有助于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特点,进而紧扣“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第一,育人方式改革要聚焦“育人”的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育人方式改革要始终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坚持德育为先,注重学生品德、能力和素质的综合培养。针对新形势新要求,不断完善落实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体制机制,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加强在基础教育阶段与高等教育有效衔接,进一步构建学段衔接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和培养体系。
第二,着力育人“方式”的改革。其核心是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创新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模式。一是坚持五育并举、全面育人,促进五育融合,实现五育互育,最终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二是坚持整体育人,充分挖掘学校各要素的育人元素,充分发挥各要素的育人功能,做到思政育人、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三是坚持协同育人,按照“三全”原则,推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四是坚持科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和育人特点,发展素质教育,创造适合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教育。
第三,积极探索合适的路径机制。要求推进实施立德树人工程,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根铸魂,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持续深化学生体质强健计划、学校美育浸润行动、劳动习惯养成计划、学生心理健康促进行动等。持续深化课程教学改革,落实国家课程方案落地转化,加强课程内容与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建立体现学校特色的课程育人体系,把国家统一制定的育人“蓝图”细化为地方和学校的育人“施工图”。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强化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加强数字化、智能化学习平台和学习方式变革,全面推进教学方式变革,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挥评价的导向、诊断、反馈作用,丰富创新评价手段,注重过程性评价,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推进办学模式改革,着力提升办学治校水平
办学模式是指举办、管理或经营学校的体制和机制的样式或范式。它是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对教育活动具有规范化意义的结构体系或程式,是对实践的理论性概括,具有明显的示范性和范式特点,对办学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学校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国家教育政策的指导下,为实现教育目标而创造性地设立合理的、优化的教育结构,采用相应的过程和方法。不同学段、不同地区的学校也可以采取与学段、区域特点相适应的办学模式,积极探索符合实际需求的办学路径,形成多样化办学格局。因此,《决定》强调推进办学模式改革,对于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意义重大。
深化办学模式改革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过程,需要针对幼儿园、中小学、职业院校和大学不同教育阶段的特点和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改革策略。其总体思路,一是明确改革目标,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明确办学模式改革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二是坚持问题导向,深入分析当前办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和短板,以问题为导向推动改革;三是注重系统性,办学模式改革涉及教育理念、教育资源配置、教育管理等多个方面,需要统筹考虑、系统推进;四是鼓励创新,鼓励学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特色优势,探索创新性的办学模式,推动学校向多元特色方向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提升学校的整体竞争力。
近年来,中小学幼儿园办学模式改革持续推进,集团化办学、学区化管理取得显著成效,城乡义务教育学校一体化办学也取得较大进展。以“一校一品”为文化主题的学校内涵建设,大大改变了学校发展方式,呈现出新格局新生态。未来几年,各地和学校将积极贯彻落实《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加快构建幼有优育、学有优教的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改善学校整体办学环境,形成学前教育优质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普通高中优质特色、特殊教育优质融合发展的格局。
在高等教育方面,着力发挥高等教育龙头引领作用,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快速提高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决定》提出,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着力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完善高校科技创新机制,提高成果转化效能。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完善学生实习实践制度。鼓励国外高水平理工类大学来华合作办学。
在职业教育方面,着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将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举办“少而精”的中等职业教育,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办学能力,加快推动职业教育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真正通过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体系设计,让不同禀赋、不同发展兴趣的学生能够有效地学习、多样化成才。同时,深化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推进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试点、示范和标准建设,使校企双向赋能、双向奔赴,形成发展命运共同体、经济社会与教育同步发展的良好生态,重塑职业教育发展新体制。
推进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着力增强教育的内生动力活力
教育管理体制是整个教育体制得以构成和运行的保障,它对学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发展的方向、速度、规模有直接影响。它涉及教育系统的机构设置、职责范围、隶属关系、权力划分和运行机制等方面,其外延包括以教育领导体制、办学体制和投资体制为核心的一系列教育制度。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旨在通过调整和优化教育管理体制,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推动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最终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提供坚持制度保障。
推进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首先要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必须把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体现到教育改革发展的全过程各环节各方面。健全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和地方各级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职能和作用,进一步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同时,完善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全面推进中小学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加强民办学校党的建设,扎实抓好各级各类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牢牢把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始终把牢正确办学方向,确保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行稳致远。
加强管理体制改革要着重提高管理效能和激发办学活力。就中央和地方关系而言,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这是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后的一个战略设计,其重点是统筹推进省域教育现代化、统筹推进各级各类教育、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统筹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保障教育经费投入以及统筹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等。就教育治理而言,要按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要求,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继续转变教育行政部门职能,做好政策引导、布局规划、指导与监督工作,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调配教育资源,指导学校规范办学,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守住办学的底线。就学校内部治理而言,学校要依法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建立健全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同时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定位,灵活调整管理策略,鼓励和支持教师、学生以及各利益相关方积极参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形成推动学校发展的强大动力。
推进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关键在于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事关教育强国成败。要纵深推进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加快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要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有序稳步推进中考改革,深化高校考试招生改革,确保教育公平正义。构建和完善多元化、科学化的教育评价体系,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和考核。通过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方式,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公正性,但要防止“综评”中的形式主义。加大国家教育督导和评估工作力度,对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全面督导和评估。改变以往对学校的评价方式,不以一把尺子评价学校,构建了多元化学校评价体系。通过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整改意见等方式,推动学校不断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整体系统协同推进来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和有效实施。除了推动公办教育改革外,还要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同时,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推进高水平教育开放。因此,只有通过各方共同努力和协作,才能推动教育综合改革走向深处,取得实效。
推进保障机制改革,着力提升教育发展的保障水平
教育保障机制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涵盖了经费投入机制、师资队伍保障机制、教育公平保障机制、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估机制、教育法律法规与政策保障、教育信息化与技术支持等方面。通过构建和完善这些机制,可以为教育改革提供坚实的支撑和保障,推动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保障机制改革的重点领域是财力保障。因此,《决定》提出,主动适应人口变化形势,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具体要做实做好的工作包括:加强教育经费保障,加快缩小教育的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加大教育投入,确保学校拥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教育教学活动、改善教学设施、提高教师待遇等;优化经费分配结构,根据学校的实际需求和绩效表现合理分配经费,确保教育经费的合理使用和效益最大化;建立健全教育经费监管机制,加强对教育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督和检查,防止经费的浪费和滥用。
随着义务教育均衡任务基本完成,如何持续推进成为一项新课题。《决定》提出,完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推进机制,探索逐步扩大免费教育范围。健全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专门教育保障机制。充分反映出近年来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期盼,体现了党中央对广大人民群众日常关切的重视。虽然这方面改革一些地方取得了成效,但总体上不充分不平衡,需要花大力气补齐补足短板。
教师队伍建设是基础性工作,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提供稳定可靠的人力保障。《决定》提出,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尽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老话重提,但恰恰说明其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在教育实践中要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完善教师管理制度,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改革教师招聘、评价、激励等制度机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事教育事业;关注教师的职业发展,提高教师待遇,改善工作环境,提供更多的晋升机会和发展空间,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数字技术越来越深刻地影响人类思维方式与生产生活方式,推动着经济社会的全方位重塑和发展,特别是数字化转型与人工智能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教育变革的重要载体和发展方向。《决定》强调,要推进教育数字化,赋能学习型社会建设,加强终身教育保障,为中国数字教育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面向未来,要大力推进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为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和教育现代化提供有效支撑,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提供技术保障。
当然,在教育保障机制改革中,还应注重政策引导和制度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为教育改革提供稳定的制度保障。强化教育法治保障,进一步提升依法治教、依法治校、依法办学水平。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中国经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