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综合长三角教育研究院消息)7月26日,由民进中央主办、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支持,民进中央教育委员会承办,长三角教育发展研究院协办的民进中央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上海市民办教育协会常务副会长、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长三角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胡卫出席会议并做交流发言。
胡卫认为,高等教育改革有三个突破方向。
胡卫指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历经四十载春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了60%,构建了全球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然而,辉煌成就的背后,我们也应正视当前高等教育领域面临的严峻挑战。一方面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困境,而另一方面用人单位难以觅得符合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人才供需的适配性问题日益突显。
从外部环境审视,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势头迅猛。前段时间ChatGPT-4o的问世,完善了视频交互,通过多模态支撑实现同步教学;它的PC端读取工作页面,分析完成工作实现自动化办公;它能实现多国语言同步交流,令人惊奇的是它还能时时处处感受情绪、提供情绪价值。这样的发展深刻改变了职场生态,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新型服务产业、数字产业、绿色产业蓬勃发展,对人才需求提出了快速变化的要求。
从内部层面分析,当前教育模式存在两大问题亟待解决。其一,教育改革多自上而下推进,未能充分调动教育相关主体的积极性。其二,现有教育模式仍是以适应大工业革命时代为主,批量培养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我们所有的教育基本上都是围绕“教师、教材、课堂”三个中心,难以适应新时代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在我看来,高等教育改革有三个突破方向。
一、构建教育话语体系
中国教育话语体系既要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又要借鉴国外先进教育理念,使其具有独特的历史和现实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符合中国制度特色和文化特性的国情。举例来说,1917年5月黄炎培等发起成立中华职教社,提出了“大职业教育主义”,致力于职普融通和产教融合探索;蔡元培倡导“五育并举"、“有用之学”;陶行知主张“教学做合一 ”。今天我们要让这些思想穿越时空,活态呈现,并结合新时代、新任务,坚持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提出的"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等战略部署,并将其纳入我国教育自主创新的话语体系。
二、完善教育理论体系
要着重思考研究两大理论议题。一是人才供需适配性问题。这是我国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重要支点之一。二是教育、科技、人才的一致性问题。从历史进程看,由意大利、法国,到英国、德国,再到美国的科学中心迁移,表明这三者关系的互为依存,各有侧重。今天我们重视“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教育和“STEAM” (增加了艺术)教育,既突现了其在拔尖创新、卓越工程师、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价值和作用,也体现了教育供给侧随着时代变迁不断演进。
三、优化教学课程体系
一是灵活调整课程设置。课程设置的两大重点,一个是学科课程,夯实专业基础;另一个是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品格和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对于创新人才至关重要。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复旦教育研究丛书《金榜题名之后—大学生出路分化之谜》,调查了73位来自顶尖大学的高考状元,发现他们在大学没几年,已“泯然众人”。他们既没有奋斗理想,也没有明确目标,除了刷题以外什么都不会。学霸和拔尖创新人才是有区别的,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受多因素综合作用,因此需要打破传统课程模式,重视学生更远大的抱负、更丰富的情感、更坚强的意志、更开阔的视野等非认知素养的培养,以适应新技术和新产业对创新人才的需要。二是打破壁垒实现学科融合。时代需要发展跨学科教育,培养交叉复合型人才。在这个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不可或缺。以前AI是老师的助手,现在是我们每个人背后的虚拟老师。AI时代,更要求人们拥有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将信息内化为知识、能力,最终输出成果。此外,项目学习法是跨学科教育的有效途径,通过将学生置于具体的场景中去解决问题、完成任务,提升自我能力。三是让产业界深度参与人才培养。企业对科学技术最敏感,要让企业参与到课程设置和师资队伍建设里来,让学生在闻得到“硝烟”、听得到“枪声”,看得到“战场”的头部企业去学习创造,从实践中锤炼能力素养。要聚焦高中阶段的职普融通,通过实施学科互选、学分互转、学籍互认等灵活机制,探索产教融合新模式,构建行业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新生态,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强有力的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