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专业群概念蕴示着高职教育教学组织观念的转变,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专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当前高职教育需要认清专业群建设的目的与意义,厘清专业群的内在联系,对接区域产业,调整结构布局,加快内涵发展。
关键词:高职教育;专业群;建设
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推动下,"专业群" 已成为高职教育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常用名称, 它试图以专业群变革传统的专业发展方式和教学组织,突破当前教育资源过于分散、产学合作难以深入、就业质量难以提升等发展瓶颈。但专业群还只是高职教育的新生事物, 无论在认识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存在很多局限与偏差,有许多问题亟需深入研讨。
一、高职教育专业群建设的概念与意义
1. 概念形成的背景。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起步于市场经济时代,但计划经济模式下长期形成的"计划"、"供给"特征,对人们有着深刻的影响,如专业定向过硬过细、培养过程设定刚性。由于高职教育十多年的发展仍然沿用的是传统的专业概念,以至于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积累了许多矛盾:
第一,专业的大量增加造成了专业单体资源的稀释,为了新增专业不得不以取消已有专业为代价, 毕业生就业的结构
性矛盾却得不到改善;
第二,资源利用的专业分割,限制了专业的服务能力,专业建设难以得到产业界的有效支持与参与。这种方式的专业增加永远无法赶上市场变化的需求, 却造成了资源的无谓损耗,更让需要长期积累的专业文化荡然无存,提升专业培养质量的要求难以成为现实。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转型升级的加快和市场化就业机制的逐步完善,这种矛盾冲突日益加剧,使得高职教育专业群概念应运而生。
此外,面对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发展中的许多问题,高职院校在力求专业建设主动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的同时,希望专业教学组织能较好地协调学生就业中适应性和针对性的矛盾,让学生能在较宽的职业领域,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根据外部的需求选择学习课程,形成与自己适合的学习专业;希望彼此存在关联而又相互分离的专业能够通过集聚,让有限的教育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希望能在专业建设中得到行业、企业的参与,并在与产业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中获得较好的发展。这是高职院校心目中较为理想的专业群概念和发展方式。
2. 什么是专业群。从现有的研究看, 专业群有时被作为"教学管理单位",即"将专业作为课程的组织形式,将专业群作为学校内部资源使用与人才产出的实体组织","再以专业群为单元组建二级学院"[1];有时被作为"教学基本单位",即以专业群为背景开发课程[2]。显然,专业群的两种组织方式都有实际意义,但概念所指的对象和涵义并不相同。前者侧重于资源的组合,后者则希望通过课程整合与重组实现更高水平的专业培养。
目前, 大多高职院校的专业群建设侧重在"教学管理单位" 的重组, 将存在资源关联关系的专业通过空间分布上的"集聚",共享基础的硬件设施。但专业群的意义不能仅局限于资源集聚的经济意义, 柔性化的教学组织和管理机制对于改革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发展能力具有更高的教育价值和社会意义。
二、高职教育专业群的内在联系
高职教育专业群的内在联系是"学科基础上设置专业"的"学科联系"还是"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的"职业联系",这是高职教育因专业群建设而引发的争议。
1. 选择专业群内在联系的依据。高职教育专业群建设必然引发现有专业结构的解构与重构。用什么样的方法动态调整专业结构和专业内涵, 以更好地适应区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用什么样的方式来组织专业教学内容,以更好地适应学生成长和职业发展的需要? 用什么样的办法来整合产业界的教育资源,以更好地满足教育内涵的发展需要? 这是专业群建设的根本性问题。
当前高职教育专业发展中诸如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问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问题、行业企业的参与问题等都与这些问题直接相关。试图从高职教育自身的改进来改善这些问题,正是专业群建设的目的所在。以什么作为高职教育专业群的内在联系,取决于联系内容和方式是否有利于这些问题的突破与解决。
2. "学科联系"不符合高职教育专业群的特点。培养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是高职专业教育的基本定位,一线的职业工作知识和学科性的技术知识是高职专业教育的主体内容。高职教育的最大特点是兼具职业性和高等性,与普通本科教育相比有更多的一线职业知识, 与中职教育相比有更多的策略性知识和学科性技术知识,这是高职教育与这两类教育的重要区别。
"学科基础上设置专业"的"学科联系"是我国普通本科教育专业结构布局的基本方法。国内外高等教育的实践证明,"学科联系"的专业结构布局适合培养学科研究型人才,对于工程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并不合适。如果用"学科联系"来培养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其结果必然是回到"理论是实践准备"认识论指导下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实践课"的三段式的课程结构, 专业基础课成了专业群内在联系的仅有方式。这种知识组织的逻辑起点是学科知识,依托的资源是学科的发展,而对来自产业界的现实要求和对专业培养方向的实际需求则被学科的内在逻辑所限制, 学生所渴望的对未来工作的整体认知被"关于为什么"的学科理论所剥夺。这样的专业课程体系既不符合职业的成长规律, 也不符合学生现实的学习能力, 与产业界的脱节还使学校教育处于无援的孤立状态。
但是,"学科体系" 毕竟是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形成的教育传统,用"学科联系"来设计高职教育专业群仍然有强大的思维惯性。"专业群所涵盖的可以是同一学科体系的专业,也可以是不同学科体系的专业";"技术应用性人才学习的也是技术,所有技术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