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计划,4月中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于军带队,教科文卫办相关负责同志共6人,赴福建省进行考察调研,学习借鉴福建省在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和民办教育工作方面的经验做法,推动进一步做好相关立法监督工作。
关于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
福建省主要做法
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于2016年6月设立,以福州、厦门、泉州3个国家高新区为核心,以建设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政策先行区、海上丝绸之路技术转移核心区、海峡两岸协同创新示范区、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为目标,明确了“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赋予更大创新自主权、加速成果转化、加快转型升级、优化政策供给、深化开放融合、完善保障机制”7个重点任务,力求实现创新要素高效集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创新型经济蓬勃发展。
推动先行先试。全力打造创新环境,为福厦泉自创区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在全国层面首设“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专项资金”,累计投入14亿元,专项用于带动和支持开展技术研发创新、创新平台建设、高端人才聚集发展;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的通知》,从成果转化、平台建设、企业研发、机制创新和人才育引等5个方面提出20条政策和措施。福州探索形成一批全国首创、全省首创改革创新举措,在省内首创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自创区“一区多园”绩效考评,实行园区分类动态管理等。厦门成立科技创新委员会,出台《厦门市科技创新引领工程实施方案》等措施。
强化协同创新。首设协同创新资金,推动建设协同创新平台84项。如福州片区带动的永定飞地科技园是福建首个落户高校的飞地科技园,也是校地双方创新科技体制机制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探索。厦门片区和福州片区联袂打造的高端装备振噪检测与故障诊断协同创新平台,填补了国内自润滑涂层检测仪器的空白。泉州片区推动打造校企合作的厨卫表面新型功能材料协同创新平台等。
聚焦支撑平台。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大力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闽都实验室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政府负责人担任理事会负责人,实行多种形式薪酬制度,突破电磁屏蔽材料、高功率皮秒激光器等关键核心技术,研发量子云码防伪溯源技术等;厦门嘉庚创新实验室建成亚洲首座无噪声实验室、智算中心等重大设施平台,百千瓦级高电流密度PEM电解槽入选国家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泉州清源创新实验室成立催化科学与技术、合成材料、精细化学品、环保与安全技术、过程与产品工程等5个创新中心,建成50吨级高性能纤维改性中试线,破解催化裂化汽油清洁难题。
打造科学城创新高地。福建省在自创区建设的基础上,实施科技创新走廊建设行动,以建设福厦泉科学城为核心,推动沿福厦泉轴线打造科技创新走廊。福州科学城按照“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的路径加大创新主体全链条培育,现有高新技术企业808家,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734家,省科技小巨人企业103家;厦门科学城集聚12家新型研发机构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搭建全链条产业孵化培育体系,引进中关村大学科技园联盟成果转化基地、中科院理化所项目;泉州设立时空科创基地,入驻企业累计18家。
发挥引领作用。完成高新区在设区市全覆盖;印发示范区发展报告,厦门“互联网+技术转移”、泉州“无间贷”等政策措施在全国推广;首创设立国家高新区在全国排名晋位奖励新机制;修订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管理办法,对具备条件的省级众创空间可申报升级为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对北京的启示建议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我国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习近平总书记向2023中关村论坛致贺信强调,北京要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优势,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持续推进中关村先行先试改革,进一步加快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在前沿技术创新、高精尖产业发展方面奋力走在前列。建议通过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吸纳包括福厦泉自创区在内的实践经验,支持市政府围绕加快建设中关村世界领先科技园区,深化中关村先行先试改革,营造一流创新生态的总体要求,促进园区高端化、特色化、协同化发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园区向高品质城区转化,更好服务首都高质量发展。
发挥先行先试和示范引领作用。作为首个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应在全国乃至世界新经济发展中形成引领态势。需强化国家战略使命担当,瞄准国际前沿,积极抢占全球科技产业发展制高点。先行先试不断取得新突破,破除一批制约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制度障碍。比如,在职务发明赋权、国有创投资本评估审批、案例实施等方面展开更深层次探索和“小切口”立法。主动链接全球和其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网络体系。
完善分园管理与“三城一区”体制机制协同改革。借鉴福厦泉协同创新做法,优化分园及“三城一区”管理体制机制和提升平台机构运营水平,做强做优管理机构、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在管理决策层级上推动扁平化管理,用以提高效率。在机制创新上科学引入市场化机制,强化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建设。做实做强园区建设运营公司、广泛引入专业化园区运营服务机构,构建多元共治的园区治理体系等。
优化分园空间承载与产业布局。加强市级层面的统筹规划,支持提升分园空间集中连片发展质量和产业集群发展能级,建立健全园区规划体系、盘活用好存量土地空间资源、创新土地开发利用模式,以及统筹做好产业规划布局、不断提高主导产业集聚度、建立企业梯度培育机制等。
聚焦支撑平台载体建设。优化提升平台载体建设布局,集聚高端要素资源,加快打造高品质特色产业园、推动建设一流大学科技园、大力培育标杆孵化器、布局建设共性技术平台体系等。
关于民办教育发展
福建省主要做法
福建是全国民办教育发展较早的省份。近年来,福建坚持促进与规范并重,落实公、民办学校同等待遇,支持民办学校提升办学质量、加强内涵建设,有力促进了民办教育事业发展。目前,全省共有民办学校5414所,民办学校在校生139.7万人。
完善宏观政策体系。福建省先后制定出台《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民办教育分类管理改革的通知》《中共福建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关于推进民办教育规范健康发展的通知》《福建省教育厅等五部门关于印发<福建省民办学校分类登记实施细则>的通知》等文件。《福建省民办教育条例》已列为2024年度福建省政府立法计划调研项目。
规范党组织建设。出台加强民办学校党建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把党建写入学校章程,推行“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按照“分类指导、属地管理”原则全面理顺民办学校党组织隶属关系;健全完善民办高校党组织书记选派制度。
强化师生权益保障。要求民办学校依法足额缴纳教职工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保障民办教师在职务聘任、培养培训、表彰评优方面与公办教师享有同等权益;民办学校学生享有和公办学校学生同等助学贷款、奖助学金等国家资助政策,可以参加社会实践、勤工助学,获得就业指导和服务。
完善支持与奖励政策。落实税费优惠政策,非营利性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享有同等待遇。分类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安排专项资金支持民办高职院校建设,对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补助生活费。民办幼儿园方面,实施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补助制度,参照公办园标准给予生均公用经费补助,保障幼儿园正常运转和健康发展。对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实施招生录取政策倾斜等。
加强校外培训机构监管。省委、省政府将落实“双减”持续列入省委常委会和省政府年度工作要点,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名义印发“双减”实施方案。省委将校外培训不规范问题作为主题教育10个专项整治项目之一,由分管省领导领题整治,省纪委监委连续3年将校外培训治理工作纳入“点题整治”项目。根据国家统计局福建调查总队评估调查,群众对专项整治的支持率和满意率都在95%以上。
对北京的启示建议
本市民办教育立法已于2023年通过立项报告,将于今年11月进行审议。建议根据新修订的民促法及其实施条例,结合本市民办教育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吸纳包括福建省在内的经验做法,坚持一致性适应性修改和点上突破相结合,修改原办法相关条款,补充细化上位法的原则性规定,并对“双减”背景下校外培训机构做出规范。
加强党组织建设。发挥党组织对民办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政治核心作用,完善党组织参与把关学校重大决策机制,建立基层党组织负责人进入学校决策和监督机构、参与重大决策并开展监督工作程序安排。
完善师生权益保障。加强全市人民教师编制的统筹。建立全市教师统一档案,完善民办学校教师职称评审、工龄计算、社保接续、业务培训等制度;完善民办学校学生资助和奖励制度措施;落实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在校生享受同等待遇。
细化差别化扶持政策。针对不同类型学校落实在政府补贴、购买服务、基金奖励、捐资激励、土地划拨、税费减免等方面的差别化扶持措施;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大对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的支持力度。
强化校外培训监管。进一步理顺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审批监管制度;对培训收费、培训材料等重点问题做出规范;明确执法主体和执法机制。
(北京市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