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中国网8月22日消息)2013年高考录取基本接近尾声,从招生数据看,多个省份的二本及专科分数一降再降,也难以换得低分考生的青睐和“垂怜”。
据了解,山东的高职类学校的面临“吃不饱”的尴尬。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的文科计划数为127,投出数为64;理科计划数423,投出数35。山东服装职业学院文理计划分别为983个和774个,投档数分别为58个和24个……有的理科专业面临“零投档”的情况。
目前,高职院校除了传统的高考招生之外,还有单独招生、对口单招、技能拔尖人才免试等政策。可从目前的录取情况来看,这些政策并没未有效缓解所有职业院校的招生难问题。有些地方敞开大门、没了分数线,也成了考生们迫不得已的选择,有些学校甚至在生存的边缘垂死挣扎。
中国网记者希望就近了解高职院校的招生情况,分别联系了一家北京市属公办职业学院和民办职业学院,但都遭到了招生处负责人的拒绝。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石伟平教授在接受中国网记者采访时表示,生源的减少给职业院校的生存造成很多压力,但要想不被时代所淘汰,就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思路,寻求新的发展。
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总人数为699万,堪称“史上最难就业年”。与此同时,职业院校的高就业率的报道不绝于耳,当人们还沉浸在职业院校的毕业生“不愁嫁”的美好幻境时。高考招生期众多职业院校却面临 “生源危机”。 “高就业率”并未吸引广大考生主动报考,而成了万不得已的“备胎”。
职业院校的“高就业率”与“招生难”给公众以极大反差。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石伟平教授说,事实上职业院校的“高就业率”只是相对的。据统计,职业院校的就业率虽然略高于二本和三本院校。但相比之下211和985院校仍然高于其它类别。
石伟平教授说,高职的高就业率是近十多年来改革和发展成果的具体体现。比如实施院校评估、教学质量工程的探索与实践、示范院校建设、强化就业导向,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举措,尤其是跟用人单位工作岗位对接后,使得高职毕业生职业性大大的提升。
为何“高就业率”的未能吸引广大考生主动报考呢?石伟平教授认为,第一,高职的录取处于最后阶段,尤其是本科院校扩招后,经过一本二本三本招录之后才轮到高职,留给高职的生源也非常有限。在“先本后专、先公后民“的选择顺序下,民办的职业院校招生更是难上加难。虽然有单独和对口招生的政策和方式,但仍是杯水车薪。一家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高职学校招生负责人表达了同样的观点。
第二,高就业率的表象后面存在就业质量不高的问题。目前中国高职的主要问题是“中职不低、高职不高,中高职趋同发展”。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模式与中职并无明显差异,致使高职毕业生就业后,在薪酬水平、工作环境、职业发展前景方面,与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差异性不大。虽然高职教育经过多年改革发展,其职业性得到了大大加强,但它的高等性却一直没能突显出来,这可能是高职在招生时吸引力不够的主要原因。
第三,高职的招生宣传做得不够有效。在招生过程中,没有将高职和中职在人才的定位和培养的“应然”差异告诉考生和家长;没有把该专业高职毕业生与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差异告诉他们;也没有把该专业高职毕业生将来的工作环境、初岗的薪酬与3-5年后的发展岗及其薪酬、职业发展前景如实地告诉他们;并且没有用“对比表”、“职业生涯发展路径图”与“工作环境现场视频”等方式向学生与家长生动展示这些信息。因此许多考生与家长没有选择高职,是因为他们根本不了解高职,我们目前的招生宣传还是让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