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专家观点

万玮:融汇中西教育精髓,让学生在自我驱动中成长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4-6-11 点击数:2386


思想的力量,理想的光芒。京领全球领军校长系列,旨在全球范围内挖掘领军校长,用领军校长的思想力量引领行业发展,用领军校长的理想信念点燃奋斗激情,培养更多拔尖创新人才,用教育改变世界,用人才创造未来!促进社会进步,推动人类发展!年华易逝,但思想不灭;世事变迁,但理想永存。

 

 

本文为上海市民办平和学校万玮校长的领军校长专访。

 

image.png

万玮校长是民进中央教育委员会委员、民进上海市委会基础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民办中小学协会常务副会长,教育部国培计划首批专家库成员。曾出版《班主任兵法》系列、《用服务的态度做教师》、《教师的五重境界》、《40岁,开始做教育》、《学校管理的本质》、《教育只有一个主题》、《家长有远见,孩子有格局》等多部专著。

上海市民办平和学校成立于1996年9月。2001年起,学校获准跨区县面向全市招生。2002年9月在高中部开设国际文凭组织课程,实施全英语教学。2003年5月通过国际文凭组织(IBO)审核,成为IBDP组织成员学校。2004年12月,学校被上海市教育委员会认定为“上海市首批双语学校”。2007年被批准为“上海市直接向境外招收外国留学生资格学校”。2014年成为上海市首批21所可以开设高中国际课程的学校。

 

一、

 

理想结合现实,成就“T”型人才

 

京领:请问您的教育理念是什么?是如何在学校践行的?

 

上海市民办平和学校校长万玮:有关我的教育理念,我着重谈两点,第一个理念叫做自驱式成长,就是自我驱动。在我过去这些年的教育管理经历中,从一名普通的数学老师、班主任,到后面成为中层管理者,再成为学校校长,我越来越坚定地认为,教育这件事,最重要的就是把学生的内在动力激发出来。即使过程中需要一些外力推动,但它只是一个过程,不可能永远用外力推下去,孩子终究会长大。所以常言道,教育是激励,教育是唤醒,教育是点燃,我觉得讲的其实都是这层意思。

 

所以在平和学校,我们特别提倡培养学生的“五自精神”,这“五自”分别是自主、自由、自然、自省和自信。我们学校每年都会评选“平和人物”。“平和人物”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用“五自精神”来衡量。这“五自”最核心的就是第一个词,自主。因为我们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就像我前面提到的,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产生自我驱动力。

 

第二个理念是面向未来的人才。未来人才有一个模型,很像是大写字母“T”。培养“T”形人才,落到平和学校的教育实践中时,意味着我们要先要画一“横”——代表的是让学生广泛接触各领域的知识,也就是“博雅教育”。在孩子成年之前,我们要尽可能地让他们去接触,了解自己擅长和不擅长哪些事情,对哪些事情感兴趣和不感兴趣。

 

孩子小的时候经常会有很多梦想,但多半不切实际,或只是一时兴趣。所以我们要让学生真正地去接触和体验。在孩子本科毕业之后,去工作或读研究生,才真正确定职业或专业方向,才开始画那一“竖”,学校教育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找到画那一竖的“点”。当你找到合适的“点”,“横”又足够长,这一“竖”才能画得足够的深。这就代表你能在职业道路上取得的成就。

 

这个横与竖的交集点需要符合三个条件:

 

第一,天赋所在。每个人有属于自己的天赋,天赋有时候使你的起点就是别人的天花板,那么这一定是一个合适的点。

 

第二,真正喜欢的事情。真正喜欢,才能有热情,才不需要外部驱动。没有回报和奖赏,你也愿意做,这就是你真的喜欢做的事情。

 

第三,符合时代要求。如果有一件事情既是天赋,又是兴趣,又符合时代要求,就一定能成功。但是大部分人找不到这个点,能找到一个条件就已经很不错了。很多人三四十岁都不知道自己一生干了什么,不喜欢自己做的事情,也没有成就感,但那时换职业、换专业就很难了。

 

教育过程就是帮学生做好自我认知。要找到这个点,最终听从内心的召唤,只有自己最了解自己。别人给你建议,老师、家长给你建议,或者社会上有些潮流,但是实际上你不适合,怎么办?比如,大家觉得金融行业很好,你也有条件进入金融行业,可是你天生对赚钱不感兴趣,那么你去那个行业干什么?所以,自我认知就是知道自己的长板和短板,知道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和恐惧的是什么。

 

从学校管理的角度来说,我们要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这也是我们要向国际上先进教育学习的地方。一些学校很多元,可以给学生提供很多选择,让学生有很多试错机会。犯错很重要,犯错就是让学生对自我进行认识。对自我有充分的认识,才能真正做喜欢的事情。中国人强调立志,西方人强调使命,往大了说是做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往小了说,是至少这一生对得起自己。这些都需要自我认知为前提。

 

京领:您在教育行业有着非常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您认为一线教师的经历对您作为校长有哪些帮助?

 

上海市民办平和学校校长万玮:对于这个问题我想谈三点。第一,我想引用日本教育家佐藤学的“教育的三个视角”。他曾经讲,教育研究有三个视角,分别是“飞鸟之眼”、“蜻蜓之眼”和“蚂蚁之眼”,也就是宏观、中观和微观的三个角度。

 

在我身为普通老师的时候,我更多会关注在微观具体的事情上面,比如,怎么教调皮的孩子,怎么把一节课上好,怎么管理一个班级,怎么跟家长做有效沟通等等。这些是以“蚂蚁之眼”看待问题。后来做了中层,就是以“蜻蜓之眼”去看待问题。我站在相对高一点的位置,思考比如怎么带团队等问题,进而知道,我不光需要个人执行力强,还需要有影响力和组织能力,促进团队合作。

 

成为校长之后,就需要“飞鸟之眼”。我就要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对很多问题有一些深刻的认知。我的教育理念其实都是做了校长之后自己慢慢琢磨出来的。而且做了校长之后,我的眼光就会很长远,我需要用至少10年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的成长。

 

但如果没有做过一线普通教师,我就只有“飞鸟之眼”,那就不一定能体会到很多一线教师的感受。今天在一个系统里做任何事情,这三个视角都是必备的。不同的视角看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我觉得从普通一线教师到校长,培养了我全面的视角。

 

第二,站在校长的角度,两件事情特别重要。第一件事情就是做决策,第二件事就是用人。决策是对的,但用的人不对,事情也不会成功。我做过一线教师之后,经历过用人的过程,我就会知道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特点。

 

人是非常复杂的。比如,领导觉得这个人很好,但一线教师觉得这个人不行。所以做过一线教师之后再做校长,我就会想,站在校长的角度,这个人为什么好,站在一线教师的角度,这个人为什么这么不好,差异在什么地方。

 

另一方面,校长制定战略,也得懂战术。就像打仗如果没有实战经验,就像赵括一样是纸上谈兵,整个战略没有基础。所以我觉得做过一线教师之后,作为校长制定战略的时候会更加实际地考虑可行性。

 

第三,我觉得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就是理想和现实。学校的愿景、使命和育人目标,一定有理想主义的部分。作为校长给学校指引方向的时候,也需要用理想来感召团队。但是校长不能只是空谈,也要考虑现实情况。比如一个老师连班级都控制不住,怎么谈理想。基于在一线的丰富经验,我才能感同身受一些具体情况,我才知道人性的多样性。就好像一朵花开得很鲜艳,但这只是它地面上的部分,地下的根系接触的是污泥。真实的生活就是这样,只有能够很现实地处理各种问题,躲过各种暗礁,我才能够讲理想主义。

 

二、

 

推动与引领,

 

学校与家庭共创良性循环社区

 

京领:您认为做好一名国际化学校的校长最应该注重的是什么?

 

上海市民办平和学校校长万玮:有两个方面是必须要做,第一个就是学校的定位。我们的社会是很多元的,不同的家长群体对教育的需求不同,但我们不可能满足所有需求。我们要用生态系统的观念来理解学校的定位。比如把基础教育界理解为一个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应该是百花齐放的。卢梭讲过,参差多态,乃幸福之本源。我觉得每一所学校要知道自己在生态系统里的生态位在哪里。平和作为民办国际化学校,高中开办国际课程,但我们非常清楚,我们永远是公办教育的一个有益补充,是一个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的本土学校。我们在义务教育阶段实施国家课程,10-12年级实施国际课程。同时我们试图用一些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来实施国家课程,比如重视艺术、体育、团队合作,重视学生的人格健全、口头表达、批判性思维等等。然后在引进国际课程时,也做了一些本土化建构。归根结底就是一定要把定位搞清楚。

 

第二,在学校的管理过程中“增强回路”。增强回路是一种系统思维,就是让学校能在良性循环里运行。比如说,我们要提高办学质量,办学质量好了,家长学生对学校满意度高了,就会给我们带来口碑。再比如说,我们要关心爱护师资和团队,团队稳定之后,学校也能良性循环。所以一定要考虑哪些事情能推动学校往好的方向发展,这些就是要花大力气去做的事。相反,有一些可能导致恶性循环的事情,就要花大力气消灭在萌芽中。

 

我刚开始做校长的时候,每一次的投诉我都非常认真地对待,哪怕有些投诉可能与事实不符。而且我会告诉我的团队,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近几年我们的投诉慢慢就少了。所以不能抱着敌视的态度对待投诉,用谦虚的姿态面对批评建议才能改进。这也是增强回路。能让学校变得更好的事情,哪怕很小的事情也得去做。

 

京领:家长总会焦虑于学生的考试成绩以及升学等问题,但学生的个人成长过程也很重要,平和学校是如何平衡学生的学业与成长的?

 

上海市民办平和学校校长万玮:第一就是学校课程。我们现在提倡的是中西融合课程。中国的家长很多时候还是会分数焦虑,我觉得完全可以理解。因为我们的传统文化会强调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不是让孩子甘于做一个普通人。中国的基础教育取得了很多成绩,我觉得也跟我们文化息息相关。但有时候太极端了,也会造成现在的“内卷”,以及虎爸虎妈这种社会焦虑。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要学习一些世界领先教育理念。现在我们的课程设置是朝着全人教育方向发展的。我们的校园活动非常丰富,我们有大量艺术和体育的选修课,我们还很认真地做跨学科整合和基于项目的学习。这个过程中,对于孩子某一方面的天赋,学校都能提供一个平台来展现。比如有一个学生学科成绩一般,但体育很好,然后我们学校每个学期都有各种体育活动和比赛,他总是能站上领奖台,我作为校长亲自给孩子颁奖,他就会很有自我实现的感觉。所以他虽然成绩一般,但每天也能欢欢喜喜来上学。所以第一点就是,我们的课程能够给各种各样有天赋的孩子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

 

第二点是评价和升学系统。我觉得现在的孩子很幸运,他们比我们这一代人有更多机会,有不同的升学渠道。我们那一代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所有的孩子最后都要中考、高考。但是现在的孩子拥有更多像平和这样的学校。

 

我们的学生在初三毕业的时候,可以有两个方向的选择:考国内高中,或走国际方向。我们的高中申请结果也非常好,而且这条路实践了很多年,大家都觉得平和两方面结合得很好。评价和升学是很重要的,很多家长关注的就是他们的孩子将来至少有出路。而且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也认识到,让孩子去读书升学,归根结底是孩子适不适合,开不开心。当我们有不同的升学方向和途径,背后带来了不同的评价标准,就会缓解很多家长的焦虑。

 

有很多家长确实也认为中西教育各有所长。他们觉得中国基础教育可以给孩子打下比较扎实的学术功底,但也不希望极端地让孩子整天刷题。而且家长也觉得在孩子小学的时候,很难帮孩子决定将来的人生。所以,平和能够把中西教育的精华有机地结合起来。

 

京领:您认为“好教育的根源在家庭”,家庭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那么在学生的教育上您是如何推进家校协作的?

 

上海市民办平和学校校长万玮:我简单谈三个观点,三句话。第一句话叫学校教育由家庭教育来推动。学校办学质量跟它所在的社区是休戚相关的。不同的社区,家长的理念是不同的,就带来对教育不同的期望,然后就会对学校教育起到一种推动作用。

 

比如一个社区里的家长都是应试型的,觉得学校抓得越紧,布置作业越多越好,那么最后学校只能越抓越紧。另一种社区,很多家长有更加国际化的理念,觉得学校老师教学方法太死板,他们投诉的重点可能是这个。所以学校的教育和变革,学校的很多工作最终是家长群体推动的。

 

第二句话是,学校教育要引领家庭教育。就像北京十一学校前校长李希贵校长说,教育是服务业。学校提供的是教育服务,要满足家长的需求,但是我们也不是简单的不考虑其他东西。我们毕竟是专业教育者,不能让家长将一些不理智的观点带进学校,我们要去引领。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学校教育要有自己的主张。我认为,能够在这些浮躁的声音中坚定自己的办学理念,才最终可能得到社会的认同。

 

然后第三句话是,学校的服务对象也包括家长。学校提供教育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学生。那么学生的体验就很重要,家长看到孩子在学校的成长进步也会很高兴。但是更进一步来讲,学校教育的服务对象也要涵盖家长。对于家长来说,尤其是第一个孩子,他们确实有时候是很焦虑和迷惑的,但是学校在这方面是成熟的,因为我们看到一批批孩子从小学、初中到高中成长起来,对很多问题有比较清晰全面的认知。我们知道有些问题就是成长的问题,耐心等待就好。但是有些问题看起来是个小节问题,但是涉及学生品质,那么我们就要告诉家长花大力气去抓。从这些问题的角度,家校协作也是学校的责任。所以,我觉得学校应该在家校协作过程中用专业性来引领家长,给家长提供好的指导和帮助。

 

三、

 

和而不同促进创新涌现,

 

中国叙事体系成就基础教育

 

京领:平和学校提出要打造民族教育品牌,您打算从哪些方向布局去实现这个目标?

 

上海市民办平和学校校长万玮:第一点,肯定要努力把学校办好,要有很好的办学成果。升学结果很重要,但是现在很多家长也看学生的综合表现,比如从在校学生的精神面貌去判断一所学校的好坏,如果从一所学校孩子出来都是无精打采的,他就觉得这个学校有问题。我们甚至还有一些孩子到单位实习,单位的部门主管对学生印象非常好,就会问这个孩子是哪个学校的,然后慕名到我们学校来。所以一个学校的办学成果一定是在学生的整个精神面貌上体现出来的,它不单单是升学结果,还要看学生的综合能力。

 

第二点就是,作为校长或者管理团队,我们要能明确地介绍办学成果和背后的办学理念。所以我们不但要有成果出来,而且要能够讲出来我们是怎么做到的。从培养目标开始,到学校的文化体系、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有一套价值观和方法论非常重要,因为未来真的要打造民族教育品牌,要推广出去,内部的这套理念体系必须非常清晰。

 

第三点就是,最终我们还要靠一个成熟稳定,专业强大的师资团队。因为小朋友进来之后,最终对他影响最大的还是任课老师。这些师资团队能不能深刻地、精准地把握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很重要的。甚至有的时候,这个团队对于个体孩子和家长可能比校长还重要。而且新教师进来之后,对他们影响最大的也不是校长,而是他所在的小团队。这关系到学校的传承,老话说铁打营盘流水的兵,团队背后的文化既影响了这个团队,这个团队本身也是文化的创造者和载体。

 

最后我想补充一点,我们既然提出做民族教育品牌,还需要特别考虑我们的时代背景。作为一个学校,我们也要有一种使命感。今天我们处在大国崛起的过程中。真正的崛起不单单是科技、组织和经济的崛起,也是文化、教育的崛起。中国的基础教育将来也要在世界上有一席之地,要有发言权,学校应该承担一种历史使命,时代使命。

 

京领:您认为创新人才该具备哪些素养,未来国际化教育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上海市民办平和学校校长万玮:创新其实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全社会都在讨论。尤其是现在国家之间的竞争,它其实是一个创新人才的竞争。

 

关于创新,我有一个“三闲”理论。第一个是“闲暇”。我们要有闲暇时光,不能整天忙着为生活而奔波。闲暇的时候才会突然间灵光一闪,才可以培养兴趣爱好。第二个叫“闲钱”,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而且创新是需要不断地试错的。试错是需要花钱的。第三个叫“闲情”,要愿意且有兴趣做这个事情。而且很多事情是不知道结果的,但你就是喜欢去做。很多创新是无心插柳的。

 

我还有一句话叫做,创新不是自上而下的执行,而是自下而上的涌现。所以第一,不能太多功利。第二,对于创新人才来说,有两个能力特别重要。这两个能力基于“T”型人才的原则。第一个叫博雅,就是人首先要有放松的状态,要有好奇心。创新不是无中生有,更多的时候是不同领域的连接。那么这就需要很多跨界知识。有时候在某一个细分领域里面一个大家都知道的常规方法,迁移到另一个领域里,就是一个创新。所以现在讲创新可能就不是“T”型了,而是“π”型。第二个叫专注,就是很多人各个领域都知道一些,但是要画那一“竖”的时候,需要非常专注,才能达到创新需要的能力。

 

关于创新还有一点是平和学校提倡的一种校园文化,“和而不同”。我们创造和谐的校园氛围,但是我们肯定会有“不同”。对于创新来说,“不同”才有价值。而且创新涌现的基础就是这个系统要足够复杂,有各种各样不同的元素。我们鼓励“不同”,甚至鼓励各种偏才怪才——很多创新人才本身是偏才。所以学校要有一种特别包容的文化。

 

京领:您如何看待如今更新迭代快速发展的人工智能先进科技?它们将对教育产生怎样的影响?学校应做出怎样的调整以应对该变化?

 

上海市民办平和学校校长万玮:对于ChatGPT有两派观点,一派认为我们高估了ChatGPT,它虽然厉害,但不过是把已有的东西融合起来,不会产生新的东西,不会产生人类思维之外的东西。还有一派觉得这个类似于工业革命,认为ChatGPT是一种全新的智能,当它发展到足够复杂的程度,就能产生意识。我觉得他们的共同点就是ChatGPT确实是一个非常厉害的工具,掌握这个工具,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就会拉大。

 

从教育的角度来说,丹尼尔·卡尼曼有一本书叫《思考快与慢》。他提出我们的思维系统有两个,一个是快系统,一个是慢系统。快系统靠感觉直觉、情绪情感来做判断,慢系统靠逻辑和理性慢慢分析。他讲到人类做决策,实际上是这两个系统的结合。今天的人工智能,特别是ChatGPT,突破的是人类的慢系统,它的逻辑推理能力超过以前所有人工智能,它大数据分析的能力、计算能力非常强。但是它不能取代快思维系统。这是人类的优势。

 

丹尼尔·平克也在他《全新思维》这本书中讲到,未来的人类更多地依靠右脑,而不是左脑。左脑负责理性,右脑负责感性。他还提出“三感三力”。“三感”是设计感、娱乐感、意义感,“三力”是故事力、交响力、共情力。教育将来就是要培养这样的人。未来很有可能是人类跟人工智能共处的时代。AI不能干的事情就是人类的价值所在,人如果足够有能力驾驭AI,AI就能够增强人类的能力。而AI暂时不能具有的能力,就是教育需要培养能力。

 

我看到很多人讲,现在的学校教育是在用训练机器的方法在训练人,我们在努力培养人的慢思考能力,而把快思考能力剥夺了。其实孩子很小的时候,都有好奇心,甚至小孩子的直觉都是很准的,长之后就没了。所以我觉得现在的教育要更多地思考,要更多地对传统教育做一些反思。

 

我还要提到一本书叫《教育3.0》,作者是顾远和周贤。他们提倡学校教育要进入3.0时代。他们有一个社会化学习的概念,比如“学习在窗外、他人即老师,世界是教材”。所以我个人认为未来的学校,无论是外部形态,组织架构还是内部的课程体系,教育方式都会发生改变。

 

京领:接下来,上海平和学校有哪些短期和长期的发展目标可与我们分享?

 

上海市民办平和学校校长万玮:短期目标就是学校的规模可能会有扩大。接下来在上海浦东,我们可能还会有一个全新的校区,叫金鼎平和教育综合体。我们的高中规模可能会做大一些。这对于学校未来发展很重要,因为学校的发展需要有一定规模,才会有新鲜血液加入。这个过程中,学校会有一些升级,课程体系会不断地完备。

 

长期就是在大国崛起的过程中,我们要打造基础教育的中国叙事体系。比如我们高中部的IBDP课程是一个全球课程,有很大的包容性。它虽然有课程的大纲,但它允许各个学校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本土化实施。

 

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平台。作为一所中国学校,在全球舞台上,跟全球IB学校实施同样的课程,如果我们学校办得很好,也可以提炼我们的一些做法,在这个全球平台上用中国叙事体系的方式,把中国的基础教育推向国际。

 

(京领新国际)

本文共1页 

关闭窗口

上海市民办教育协会  版权所有 ©2012-2019  沪ICP备13044383号-1

地址:上海市凯旋路30号5号楼  邮箱:shmbjyxh@126.com  

联系人:吉老师 15221330827  邮编:200042

投稿邮箱:13501745136@163.com mbeduxgc@163.com

当前在线人数:35336;累计访问人数:65626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