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学校特色 > 校园资讯

学校特色

    天华学院举行圆桌论坛直面如何打造“金课”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4-6-5 点击数:1991

     

    本网讯(天华学院消息)2019年11月,教育部发布实施一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也就是“金课建设”计划,即在2019-2021年,建设10000门左右的国家级一流课程和10000门左右的省级一流课程,正式拉开了“金课”建设的序幕。回应国家要求,5月30日,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远程教学中心举行第4期圆桌论坛,聚焦“如何打造‘金课’?”,邀请教学名师石玲、韩丽莹、孙连荣、孟林丽、张萌做深度交流与研讨,五位教学名师全部已成功申请上海市重点课程、上海市一流本科课程。同时,特别邀请教学名师扶跃辉做场下嘉宾,针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的申报做分享。活动深受大家喜爱,30余名教师积极参加了活动,教师工作部副部长李艳艳做主持。

    image.png

    圆桌论坛之前,在学习通上先收集大家对于课程建设所关心的问题。圆桌论坛上,李艳艳老师先让各位嘉宾有针对性地回复学习通上收集的问题,如“活力课堂建设流程及考核方案B的介绍”“课程建设具体思路”、“国家级一流课程申报要求及技巧”等。除了回答学习通上的问题,结合自身课程,各位嘉宾也从理论框架、教学内容重构、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学评价、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视角逐一进行分享。

    石玲老师分享到:教学评价对于申报重点课程和一流课程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教学评价要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目的,体现教学评一体化。结合自己讲授的《汽车构造》,在教学评价过程中要体现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要结合线上评价和线下评价进行,汽车构造课程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教学方法采用探究式、逐级递进式项目教学,在过程评价中采用评价量表的方式进行,评价量表在设计过程中,以岗位需求为导向,设计不同的评价量表,包括学生自评量表、学生互评量表、教师评价量表等,全方位对学生的过程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通过这种评价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韩丽莹老师分享到: 课程建设中,对于教学内容的重构非常关键,紧跟行业前沿、社会热点、民生关怀和专业特色来扩宽知识的应用场景。通过不断“调焦”,在达到课程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的同时,在情感目标上打造课程亮点。此外,在课程建设过程中,还要做到教学“过程留痕”、逻辑“自成闭环”。

    孙连荣老师分享到: 对于如何打造自己课程亮点和特色,1定位(熟稔课程目标)、3了解(充分了解学生、了解课程、了解自己)。对于理论意识,从学习学校活力课堂模型(1.0和2.0版)以及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课改实践进行个性化构建的过程中受到极大启发,在教学设计、师生互动、教学评价中始终践行两个强关联:课程目标(应然 )和 学生能力输出 (必然 )之间的紧密关联,以及这一门课程学完后学生的能力输出与 整个专业 的育人目标之间的强关联。对于理论构建的落实与尝试,基于《毕业论文写作指导》的课程标的要统合学生四年专业课程训练之后的各种知识和能力、素质,要看到他们能够正确,规范地完成自己的毕业论文,而对标这个目标前几年观察到的问题就是学生在研究设计与统计方法选择的逻辑对应环节总是出现问题。针对于此,构建“问题导向‘教+学’的CIBL”课程群教改模式,这两年对应做了实践的尝试,也看到了初步的效果。

    孟林丽老师分享到:根据课程特点来打造亮点和特色,比如在国际货运代理课程中我重构教学内容,根据货代业务的特点按照其运输方式,分为海运、空运、陆运和国际多式联运,每种运输方式作为一章,将教学环节划分为:知识准备+实践操作+高阶提升,提出了基于PBL的“微课+模拟实践+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课程的亮点和特色还是要根据课程特点来打造。

    张萌老师分享到:对于活力课堂常态化考核的方案B,首先是明确教学大纲和课程实施计划的区别,课程实施计划是在教学大纲基础上的个性化设计和细化,需回应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特色、学生特点、教师个人风格等。其次,课程实施计划要体现天华特色“专通雅”和“16条学生能力要求”,注意一门课程要根据课程目标对应其中的几条关键能力即可,强调课程育人的思政要素融入。再次,对标课程实施计划,提供配套的学生成果或作业。可将一个学生的全套作业形成学习成长档案袋,也可选择个别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或作业呈现。

    对于课程的亮点和特色,首先,在课程内容重构上,基于未来岗位技能要求变化、社会热点、最新教材、学科前沿等不断更新与迭代课程内容。其次,在教学方法上,思考当前学生学习特点,结合经典理论,创新适合自己教学风格和课程的教学模式,享受教学过程。最后,在课程评价上,尝试设计能够体现学生成长过程的作业或考核,追踪学生的学习过程,让成长看得见,让评价可执行。 

    李艳艳老师在总结时认为,在人工智能时代的今天,对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未来的大学教师应该是跨学科的、多角色的、可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的等,课程建设的要求和标准也相应提高,对于教师来讲,以打造“金课”为目标,这是新时代赋予的挑战,更是机遇。

    本文共1页 

    关闭窗口

    上海市民办教育协会  版权所有 ©2012-2019  沪ICP备13044383号-1

    地址:上海市凯旋路30号5号楼  邮箱:shmbjyxh@126.com  

    联系人:吉老师 15221330827  邮编:200042

    投稿邮箱:13501745136@163.com mbeduxgc@163.com

    当前在线人数:35255;累计访问人数:65632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