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留学潮中,越来越多稚嫩的面孔闪现其中,现在把孩子送出国去留学,已成一股热潮。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2》显示,2010年,中国出国留学生中,高中及以下学历学生占19.8%,而2011年,仅高中生出境学习人数就占中国总留学人数的22.6%。越来越多的家庭将留学当成一种教育投资。对此,舆论指出,如果缺乏理性,可谓一种“赌博式”的投资。(人民日报海外版7月5日)
如果仅仅算“经济账”,确实将有很多家长“投资教育”将“血本无归”。这个账谁都会算:以一年学费和生活费计,出国留学一年,花费将在15万人民币左右,三年高中就将花费近50万(读美国私立高中费用更高,有的一年费用高达5万美金,三年高中费用就超过100万),如果再加上四年大学学习,那将是一笔不菲的投入,如果孩子回国只找到一个月5000元的工作,不吃不喝,用工资归还出国费用,都得用三四十年。更何况有的孩子回国后还根本找不到工作。
但问题是,教育不能只算“经济账”。我国当前发展教育,问题就出在一味算“经济账”上。对于政府部门来说,很多地方政府就在算“经济账”,认为投入教育,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政绩,因此,能不投入就尽量不投入,想方设法赖掉教育肉如或减少教育投入,导致我国教育长期欠债,教育不均衡情况极为严重,还有的地方政府一心想着怎样从教育中赚钱,择校的利益链无法打破,就因地方政府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环;对于学校来说,起于上个世纪90年代的大学扩招,也是典型的算“经济账”,很多学校认为,社会有旺盛的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因此,大幅扩招,大幅提高学费,认为这样一来,刺激了国内的消费、拉动了内需,同时也扩大了高等教育规模,可事实却是高等教育的品质严重下降。
而在政府和学校都在算经济账时,我国中西部地区,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这是完全从“经济账”角度看子女的教育,有的家庭认为,子女无法进一本院校,就无法找到好工作,而进不了一本院校,干脆高中也不读了,可以省掉高中的学费,进而初中低年级阶段就辍学打工。在中西部农村地区,初二辍学率回潮,令人震惊。以经济思维来运作教育发展,已让我国教育陷入死胡同。
教育当然要算“经济账”,但更要注重算“教育账”。我国一些家庭为何要送孩子出国留学,根本原因,其实不在于指望孩子回国后赚大钱,而是让孩子能接受像模像样的教育,而不是扼杀其个性、兴趣的反教育,很多家庭实在不忍心让孩子受应试教育的摧残,才在无奈之下选择出国留学,据报道,每年高考弃考者达到100万,其中约有20%选择出国。对于当下的教育,有教育业内人士就称,对于应试教育,最好的办法是转身(出国留学,换环境),其次的办法是转念(改变观念,适应这一教育环境),转不了身,也转不了念,只有等待转世(来生投好胎)。换言之,家长花那么多钱,是为了给孩子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
当然,我们应提醒选择让子女出国留学的家长,应该分析家庭经济情况,结合孩子的个性、能力,充分了解出国留学目的国、学校的信息,进行理性的选择,不能花了冤枉钱,让孩子留学也一事无成——留学中的垃圾留学和留学陷阱也比比皆是——但是,更应该算另一笔经济账:为何家长宁可花那么多的钱出国留学,也不愿意选择中国的学校?为何中国教育不提高自身的品质,把这笔庞大的教育投入,留在国内?
要提高教育的品质,吸引受教育者,必须淡化教育的功利色彩,不要老是想着怎样从受教育者手中牟利、赚钱,而必须回归教育的本质,就是给受教育者真正的教育,关注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人格健全。这样的教育,不是用单一的标准选拔、评价学生;不是以牺牲学生的个性和兴趣为代价,获得考场上的高分;不是把教育作为改变命运、地位的工具,而是给学生营造多元发展的空间,关注学生的个性成长,同时,把读书、学习变为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