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专家观点

杨德广:关于实施“超常”教育“英才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建议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4-1-29 点击数:358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 尤其是九年一贯制的义务教育, 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也有严重的失误,即忽视了对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把3-5%的超常学生、天才学生混同与一般的学生播撒在广阔的田野上,没有专门挑选出来施以专门的培养。 袁隆平高产良田之所以可创造亩产3000多斤的奇迹,正因为他从万亩农田中挑选出最优秀的种子,放在特定的环境里培育。同样,培养人才也必须从亿万学生中。 精心挑选出优秀的种子,给予专门培养。 然而,我国基础教育只关注“大面积丰收,人人有学上”,没有关注选优育优。把有潜质的超常学生、天才学生淹没在大众化教育之中,不能脱颖而出,严重影响了我国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

 欧美发达国家, 早在100多年前就实施了天才教育、英才教育。 注意及早发现、选拔和培育超常学生、天才学生。而我国是世界上少有的在基础教育阶段不倡导、不实施拔尖人才选拔和培养的国家。 这一失误已导致我国在重大的核心科技领域、拔尖创新人才、领军人才方面的严重不足。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顶尖人才具有不可替代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纵观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对超常教育、英才教育不够重视,措施不力, 其原因有以下四点。 一是缺乏战略高度, 对我国面临的国际人才竞争、 国际核心科技竞争的严峻形势认识不足; 二是对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和培养的早期性、时效性、紧迫性认识不足; 三是对何谓“教育公平、教育平等”,缺乏科学的判断,容易受民粹思潮影响,屈服舆论的压力;四是对教育的因材施教原则和差异性原则认识不足,执行不力。

如何改变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落后的现状,把超常教育、天才教育扎扎实实地开展起来,既要解决实际操作问题,更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 具体建议如下:

一、要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发展高度、 从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度,认识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我国第二个百年的战略目标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而美西方打压我国,在高科技领域封杀中国, 阻止中国发展,形势十分严峻。当务之急是缺乏拔尖人才、领军人才。因而,举国上下必须从国家利益出发,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尽可能把青少年儿童中有潜质的超常学生、天才学生及早送到优质学校培养。坚决摒弃那些不顾国家利益,只顾自家利益,“自己孩子进不了好学校,也不让别人的孩子进好学校”的极端利己主义。 不能让这些自私自利的人、精致的个人主义者左右我国人才培养的方向。

二、要正确对待教育平等、公平、稳定的问题。 在反对及早选拔和培养拔尖人才的声浪中,话语最多的,也最能蛊惑人心的就是教育的平等、公平、稳定问题。有人认为,把超常学生、天才学生集中在优质学校培养是不公平的,是少数人享有优质教育资源,剥夺了其他学生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权利。此话不合逻辑。 什么是教育平等、公平?主要指受教育机会公平和平等。每个人都有权利报考优质学校,人人是平等的。但结果不可能人人都能进优质学校。 只有通过竞争考核,选拔优质的学生入学。 这才是真正的公平,是符合优胜劣汰规则、符合因材施教规则的。优质学生平时把大量时间、大量精力花在学习上,花在发展自己的专特长或兴趣爱好上,比其他学生辛苦劳累。他们凭本事、凭实力考进优质学校,是劳有所得,理所当然的,体现了真正的公平和公正。 如果不让优秀学生反而让差生、问题学生进优质学校,那才是不公平、不公正的。 所谓社会“稳定”问题。 就是担心考不进优质学校的学生家长有意见,甚至闹事,这是杞人忧天。我国是法制社会,极少数人为了个人私利而发牢骚、煽动不满情绪是没有市场的,不得人心的,必然会孤立无援。关键是政府主管部门要敢于担当,勇于作为。不能形成一种“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 的不良的生态环境。反之,如果不让优质学生进优质学校。 就不怕家长学生起来反对吗? 社会就会稳定吗?显然是不可能的,从长远看,如果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不出来,我国科学技术的落后面貌改变不了,将长期被美西方卡脖子和打压,不可能使国家稳定、人民安康。如果我们只顾眼前的局部稳定,忽视了长远的全国性的稳定,国家岂能实现长治久安?这种顾此失彼、以小失大的短视之举绝不可取。

三、要认识到拔尖创新人才开发的早期性。有人认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不宜过早,主要是大学的任务,基础教育阶段是以养成教育为主。 此论点不符合拔尖人才成长规律。心理学研究表明, 少年儿童的智力开发有三个拐点。 即4岁、7岁、13岁。必须抓住这三个成长点,及早发现和培养。犹如优良的种子是有时效性的,必须在特定的时节选种育苗,放在特殊的环境里培养,否则会错过选种期、培育期。人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受到先天和后天的不同影响,差异性很大。我们必须承认这种差异,尽力把超常学生、天才学生选拔出来进行培养。 不能把良种和一般种子混合在一起培养。邓小平说,计算机人才要从娃娃抓起,习近平说,足球人才要从娃娃抓起。 就是说培养国家队队员、世界冠军必须从小选拔,从小培养。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同样如此。要承认少年儿童的差异性。 要采取一切有效措施,把超常学生、天才学生及时选拔出来。过期的种子培育不出茁壮的禾苗、优质的果实。

四、要制定科学的超常学生、天才学生的标准和选拔方法。 广大家长和学生都希望能进入优质学校学习深造,都认为自己的孩子很优秀,应该进优质学校。然而,优质学校是有限的。哪些学生可以进入优质学校,必须有客观标准。超常学生、天才学生一般具有较强的智商、情商和创造力。参考国外做法,建议我国制定和完善智商指数测量表。 智商在135以上的学生方可入围。重点学校学生综合测评排名在前30名的,一般学校学生综合测评排名在前10的方可入围。对于专特长的学生,偏才、怪才学生,可进行专门的考核测试。入围的学生由学校组织严格审核,择优录取。不搞“一锤定音”,在校学习半年、一年后再进行再考核。不合格的转入一般班级 或其他学校。 把真正有潜质的优质学生留下来进一步培养深造。让优质学校成为优质学生展现自己才华的竞技场。 而不是庸人庸才栖身地。让那些不能胜任的非优学生因适应不了高难度的学习、训练望而生畏,自动退出。有了严格标准,便可杜绝走后门、递条子等不正之风,便可使家长、学生从实际实力出发,是否报考优质学校。让人们认识到,优质学校不是养生堂而是大熔炉。

五、建议有条件的大中城市创建一批优质义务教育学校(小学、初中),向社会公开招生。制定好相应的章程、招生条件 、管理制度等。尤其要确定超常学生、天才学生的入学标准。采取“自由报名、考核录取”的办法。学校要成立超常学生、天才学生招生考核小组,吸收纪检人员和第三方代表参加,接受媒体监督,公平、公正地做好招生录取工作。小学和初中优质学校可以民办学校为主。主要由举办方出资和收取学生学费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行。

六、要将初、高中阶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紧密衔接起来。允许重点高中、特色高中直接到优质初中、特色初中去挑选超常学生、专特长学生。可不参加省市统一中考,将备战中考的时间和精力提前进入高中阶段学习。这对提高高中阶段的学习质量大有好处,避免花大量时间应对中考。

七、 要发挥重点公办学校培养拔尖人才的积极性。这些学校办学条件较好,有优质的教育资源,但招收进来的学生来自各方面,参差不齐。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基本素养、学习基础、兴趣爱好等不同情况分类编班,分流培养。为不同学生提供不同的、合适的教育。尤其让那些超学生、天才学生到优质的环境里深造。

八、 为了使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紧密衔接起来,应允许重点大学到对口的高中挑选优秀学生。这些尖子学生不必参加高考,可直接进高校深造。如清华大学“邱成桐少年班”,可以在全国18所重点中学直接招生。该班已拓展到初中招收尖子学生,这是我国大中学衔接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的创举。像邱成桐这样的大师班,中国有几百个,也不算多。

九、加强超常教育、天才教育的立法工作。美国早在1868年就有了天才教育计划,1901年建立了第一所天才儿童专门学校,1958年颁布了国防教育法,法案提出“保证任何天才不因经济问题而失去享受高等教育的机会”。1965年,美国国会通过在小学和中学实施发展天才教育方案,规定“不要让有天才的人消失,要把每一个天才的人落实到天才学校教育中”。1978年,美国联邦政府颁布“天才教育法”。规定要给天才教育更多资金资助,责令成立地方教育机构,与公立私立学校形成合力,共同实施天才教育。

建议我国参照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做法,制定有关超常教育、天才教育方面的法制条例,给予超常教育、天才教育的法律地位,用法律形式为超常教育、天才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制度保障。在资源上、经济上给予必要的支持

十、建议设立超常教育、天才教育、拔尖人才培养方面的管理机构。美国于1968年成立了“白宮资优及特殊才能特别委员会”。1972年,美国联邦教育部成立了“天才儿童教育局”,专门管理天才儿童的选拔和教育问题。

建议我国教育部设立“英才教育司”。地方教育厅(局)设立“英才教育处(科室)”,专门管理超常教育、英才教育、拔尖人才培养。要把超常教育、英才教育列入教育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中,制定超常教育、英才教育以及人才培养方面的相关政策、制度、条例、考评办法。 政府主管部门要把超常教育、英才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作为份内工作、重要工作。要像抓义务教育、抓“双一流”建设那样高度重视。

恳请教育主管部门认真研究。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杨德广系上海师范大学原校长、著名教育专家、长三角教育发展研究院“拔尖创新人才研究中心”主任)

本文共1页 

关闭窗口

上海市民办教育协会  版权所有 ©2012-2019  沪ICP备13044383号-1

地址:上海市凯旋路30号5号楼  邮箱:shmbjyxh@126.com  

联系人:吉老师 15221330827  邮编:200042

投稿邮箱:13501745136@163.com mbeduxgc@163.com

当前在线人数:3354;累计访问人数:62187493